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9-16
随着两岸经贸交往的扩大,解决两岸商事争议的重要性日益凸显。仲裁作为一种有效的替代性纠纷解决机制,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在国际商事仲裁的通行做法和各国仲裁立法实践的基础上,本文对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的最新发展进行了比较研究。从仲裁协议、仲裁员与仲裁庭、仲裁程序、仲裁裁决的执行以及两岸仲裁合作等方面,对两岸商事仲裁制度存在的缺陷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研究性的改进建议,旨在促进两岸仲裁制度的相互沟通和两岸仲裁合作。
50年代起,大陆开始制定有关仲裁的行政规章,并根据是否涉外将仲裁分为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涉外仲裁方面,大陆逐步建立和完善涉外仲裁制度,其中以1956年中国国际经济贸易仲裁委员会和1959年中国海事仲裁委员会的组建为标志。国内仲裁方面,到1992年,约有14个法律、82个行政法规和190个地方法规涉及仲裁。与涉外仲裁不同,仲裁法实施前的国内仲裁无需仲裁协议,仲裁机构可以根据地域和级别原则行使仲裁管辖权,当事人对仲裁内容不服的,可重新向人民法院起诉。1994年,仲裁法的颁布标志着大陆在建立符合国际标准的仲裁制度方面迈出了实质性步骤。该法维持了涉外仲裁与国内仲裁的二元立法体例,并仅调整商事争议部分。此后,大陆还颁布了一系列相关的行政法规、规章以及司法解释。
台湾商事仲裁制度始于60年代,1961年颁布了《商务仲裁条例》。70年代末起,随着外向型经济的发展,涉及“外国”仲裁裁决申请在台执行的案件逐渐增加,但1961年的《条例》缺乏相关规范。为此,1982年对《条例》进行了修正,增订承认与执行“外国”仲裁裁决等条文。1986年,为提高仲裁效率,对《条例》进行了第二次修正,增订当事人得以书面约定仲裁判断可直接强制执行,无需法院裁定。然而,随着各国仲裁制度的相互借鉴,特别是《联合国国际商事仲裁示范法》的推动,《条例》已经落后于时代潮流。因此,有关方面认为,随着仲裁在两岸经贸争议解决中的作用不断增强,台湾应尽快完成《条例》的第三次修正,以促进两岸经贸交流。基于此,台湾商务仲裁协会于1993年开始起草仲裁法草案。1998年6月24日,台湾颁布了仲裁法,并自同年12月24日起施行。与大陆仲裁法不同,该法不采用“国内仲裁”与“涉外仲裁”的二元立法体例,而是将可仲裁事项从商事争议扩大到民诉法规定的所有“得为和解”事项。台湾仲裁法广泛借鉴了英、美、德、日等国仲裁制度,并吸收了《示范法》的先进立法经验。其立法思想和具体规范基本符合仲裁制度的最新发展趋势,尤其在确立了效率优先的基本价值取向方面表现突出。该法注重扩大当事人意思自治的范围与程度,赋予仲裁庭较大的权力,实现了权利与权力的平衡,保障并促进了仲裁程序的便捷进行。总体来看,1998年台湾仲裁法是一项比较成功的立法成果。
在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中,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中,仲裁协议的形式和要素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陆仲裁法规定了仲裁协议的形式要素,要求以书面形式订立,并明确约定仲裁事项。而台湾仲裁法则没有明确规定仲裁协议的形式要素,但要求当事人对仲裁事项达成一致意见。
在仲裁员与仲裁庭的组成和任命方面,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也存在差异。大陆仲裁法规定了仲裁员的任命程序和资格要求,并强调仲裁庭的独立性和中立性。而台湾仲裁法则没有明确规定仲裁员的任命程序和资格要求,仅要求仲裁庭成员应当具备适当的专业知识和经验。
在仲裁程序方面,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存在一些差异。大陆仲裁法规定了仲裁程序的基本要素和程序性规定,包括仲裁庭的组成、仲裁程序的开展、当事人的权利义务等。台湾仲裁法则没有明确规定仲裁程序的具体要素,仅要求仲裁庭应当根据当事人的请求和案件的具体情况进行程序的安排。
在仲裁裁决的执行方面,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也存在一些差异。大陆仲裁法规定了仲裁裁决的效力和执行程序,强调仲裁裁决应当具有强制执行力,并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台湾仲裁法则没有明确规定仲裁裁决的执行程序,仅要求当事人可以向法院申请执行。
在两岸仲裁合作方面,大陆和台湾的商事仲裁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大陆仲裁法明确规定了两岸仲裁合作的基本原则和具体内容,包括相互承认和执行仲裁裁决、协助仲裁程序等。台湾仲裁法则没有明确规定两岸仲裁合作的具体内容,仅要求台湾仲裁机构应当与大陆仲裁机构进行合作。
通过对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的比较研究,可以发现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存在一定的差异。针对这些差异,本文提出了一些研究性的改进建议,包括进一步明确仲裁协议的形式要素、规范仲裁员的任命程序和资格要求、制定具体的仲裁程序规定、明确仲裁裁决的执行程序以及加强两岸仲裁合作等。这些改进建议有助于促进两岸仲裁制度的相互沟通和两岸仲裁合作,从而更好地保护当事人的权益,推动两岸经贸交流的发展。
关键词:两岸、商事仲裁、法律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