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14
年已77岁的吴老太决定将动迁的货币化分房款用于购买市中心的二手房。然而,她支付了1万元定金后才发现,所购房屋竟然也面临动迁。为了追回定金,吴老太将卖家周某告上法院。近日,本市静安区法院作出了一审判决,撤销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并要求周某归还吴老太1万元定金。
去年12月,吴老太的住所在北京西路某号房屋动迁,她选择了货币化安置,并希望购买市中心的二手房,通过中介公司介绍,她与周某签订了房屋买卖合同,由吴老太支付了22万元购买周某名下的产权房。
双方还约定了房屋交付时间和付款方式。在签约当天,吴老太支付了1万元定金。
吴老太年事已高,担心刚刚购买的房屋再次面临动迁的情况,她特意询问了周某房屋是否会动迁,但周某表示从未听说过动迁的消息。然而,仅过几天后,吴老太的担心变为现实,尚未入住的二手房又被纳入动迁改造地块,即将面临动迁。吴老太认为,如果周某如实告知房屋将被动迁,她就不会购买,因此双方签订的合同无效,周某应全额返还1万元定金。
然而,周某称,在吴老太询问房屋是否会动迁期间,他曾到区房地产交易中心查询,发现自己的房屋列入了规划用地许可范围,但尚未有拆迁冻结记录,因此可以进行买卖。他表示双方合同可以解除,但不会返还定金。
在审理过程中,法院查明,去年8月8日,有关部门在争议房屋所在小区门口张贴了公告,告知当地居民该地块将进行出让。同年12月,《静安时报》刊登了该地块出让合同签订的报道。而2003年1月,区土地局作出了停止办理该区域房屋和土地用途改变、分列房屋租赁户名、建立新的房屋租赁关系等手续的决定。
法院认为,虽然双方在签订房屋买卖合同时,未将所购房屋列入动迁规划或一定期限内不动迁的合同条款中,但吴老太曾向周某咨询房屋是否会动迁,并得到了周某的确认。因此,可以说吴老太购房时有附加条件。吴老太购买市中心房屋的目的是为了晚年方便子女照顾,拥有一个相对稳定的居住地,并希望避免再次面临动迁。
作为土地局,张贴该地块列入旧区改造公告,是向社会公众传达房屋情况变动信息的一种方式,该公告就在周某所在小区门口张贴。作为小区居民,周某有义务了解相关内容。尽管该公告披露的内容并非房屋动迁,但周某此前曾向有关部门查询过,错误地认为房屋在短期内不会动迁,并向吴老太提供了错误信息。因此,双方签订的房屋买卖合同应视为可撤销合同,吴老太应获得1万元定金的全额退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