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9-05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34条规定了消费者和经营者在发生消费者权益争议时可以采取的解决途径。这些途径包括与经营者协商和解、请求消费者委员会调解、向有关行政部门申诉、根据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仲裁以及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消费者在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过程中,如果发现商品质量不合格或对服务质量不满意,可以与经营者进行协商和解。消费者可以当场或事后找商店交涉,提供证据并说明情况,以促使纠纷能够及时解决。
消费者委员会是专门保护消费者合法权益的社会团体。消费者在权益受到侵害时,可以向消费者协会投诉,并请求消费者委员会进行调解。消费者可以向省、市、区(县)三级消费者委员会投诉,最好选择争议发生地的区(县)消委会。
消费者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后,可以向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如工商、物价、技监、标准、计量、卫生等)进行申诉。这些行政管理部门可以根据自身职责范围内的规定,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
购销商品的书面合同中往往约定了解决争议的仲裁协议。消费者可以根据与经营者达成的仲裁协议,提请仲裁机构进行仲裁解决争议。但是,这种方式相对复杂,通常适用于购买商品量较大的情况。对于以即时付清的口头合同形式完成的购买商品量较少的情况,不宜采用这种方式解决争议。
当消费者的权益受到严重侵害,甚至人身和重大财产受到侵害时,或者经过各种解决途径尝试后未能如愿时,消费者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以请求法律保护。如果经营者的行为构成犯罪,司法部门还会依法追究责任者的刑事责任。
除了最后两项,前三项可以统称为投诉,也是在日常生活中消费争议发生时的重要解决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