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3-09-25
新《破产法》的最大创新之处在于引入了破产重整程序,并确立了破产重整制度。破产重整是一种再建型债务清偿程序,旨在保护企业继续运营,实现债务调整和企业整理,使企业摆脱困境,走向复兴。破产重整的确立标志着现代破产法的发展,从过去债权人利益至上的个人本位转变为兼顾债务人利益再到社会利益平衡的社会本位。为了实现破产重整所蕴含的社会利益平衡的社会本位理念,新《破产法》设立了破产重整的申请制度、担保限制制度、自动冻结制度、分组表决制度以及重整计划的法院批准制度。
新《破产法》设立了破产重整的申请制度,债务人可以根据法律规定的程序主动申请破产重整。这一制度为债务人提供了保护和机会,使其有机会通过破产重整程序摆脱困境,实现债务的调整和企业的复兴。
为了确保破产重整的顺利进行,新《破产法》设立了担保限制制度和自动冻结制度。担保限制制度限制了债务人在破产重整程序中对财产进行处置和担保的行为,以保护债权人的利益。自动冻结制度则在债务人申请破产重整后自动冻结债务人的财产,以保护债权人的权益。
新《破产法》还设立了分组表决制度和重整计划的法院批准制度。分组表决制度要求债务人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将债权人分为不同的组别,并根据债权人的表决结果确定重整计划的通过与否。重整计划的法院批准制度则要求债务人在制定重整计划后向法院提交,并经过法院的审查和批准,确保重整计划的合法性和公平性。
破产重整制度的出现体现了破产法理念的巨大转变。过去,破产法主要追求债权人利益至上,而新《破产法》则兼顾了债务人利益,并将社会利益平衡纳入考虑。这一转变标志着破产制度由清算型向真正意义上的再建型转变。
古罗马的《十二铜表法》体现了古代破产法的宗旨,即为保护债权人利益。然而,在欧洲中世纪立法中,债权人利益至上的立法宗旨得到了延续。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法开始向债务人利益倾斜。例如,英国在1542年通过的《破产法》中,规定了债务人的解脱。这一规定意味着债务人在被送进监狱后,可以免除偿还债务。这是向债务人利益的第一次重大倾斜。
美国在1829年通过的《破产法》进一步推动了破产法的发展。该法规定,当诚实经营者因资不抵债而自愿申请破产时,可以给予债务免除。这一规定对破产者做出了重大让步,强调了市场和社会对自愿破产原则的认可。人们普遍认识到,破产是市场经济周期性波动的结果,即使是诚实经营者也可能因资金链断裂而陷入破产困境。
随着时间的推移,破产法继续发展。美国在1867年通过的第三部《破产法》引入了和解制度,对债务人做出了第三次重大让步。这一制度进一步强调了债务人的利益,并将债务关系的处理放置在更为广阔的社会关系之中。
在19世纪后半叶,美国接连爆发大的经济危机,人们开始广泛认识到企业经营的成功和失败与整个经济系统的健康密切相关。因此,1898年,美国通过了第四部破产法,允许破产重组,债权人向债务人再次做出重大让步。这一制度的出台考虑到了破产对社会秩序的负面影响,特别是大中型企业的破产涉及到广泛的社会利益。
总之,破产重整制度的确立标志着破产法理念的转变,从债权人利益至上转变为兼顾债务人利益再到社会利益平衡。这一制度的出现填补了我国市场经济法律的空白,是我国立法实践吸收国外成熟立法经验的一次有益尝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