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3-26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对加大政府责任做出了新规定:
1. 政府应将水环境保护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提供项目和资金保障。
2.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
3. 国家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及其负责人的考核评价。
这些新规定意味着,各级政府特别是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区域的水环境质量承担实实在在的责任。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的实施情况和水环境质量将纳入政府领导干部的政绩考核。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第九条规定了违法行为的界限:
1. 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
这一规定对于企业超标排污作为违法行为的界限进行了明确。同时,排放水污染物还应符合国家和地方规定的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违反这些标准也构成违法行为,需要承担法律责任。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进行了进一步强化:
1. 防治水污染应按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
2. 国家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对超过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
3. 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予以公布。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未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予以公布。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对违反规定、严重污染水环境的企业予以公布。
以上规定是总量控制制度的核心。只有坚定不移地实施排污总量控制制度,才能削减水污染物排放量,提高水环境质量。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规范排污行为方面也进行了创新:
1. 企业、事业单位应取得排污许可证,才能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和其他规定的废水、污水。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应取得排污许可证。
2. 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违反排污许可证规定向水体排放法律规定的废水、污水。
3. 排放污染物的企业、事业单位和个体工商户应按法律、行政法规和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规定设置排污口。在江河、湖泊设置排污口的,还应遵守水行政主管部门的规定。禁止私设暗管或采取其他规避监管的方式排放水污染物。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对水环境监测和信息发布制度进行了完善:
1. 重点排污单位应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并保证监测设备正常运行。排放工业废水的企业应对其排放的工业废水进行监测,并保存监测记录。
2. 国家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负责制定监测规范,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会同水行政等部门组织监测网络。
水环境监测是严格执法的基础,建立完善的水环境监测网络可以有效贯彻落实《水污染防治法》。同时,建立统一的水环境状况信息发布制度,有利于公众了解水环境状况。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增设了“饮用水水源和其他特殊水体保护”一章,进一步完善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制度:
1. 划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并可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外围划定准保护区。
2.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一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二级保护区内禁止新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要责令拆除或关闭。
3. 在准保护区内应采取工程措施或建造湿地、水源涵养林等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
此外,明确了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定机关和争议解决机制,对饮用水安全进行特殊保护。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对城镇污水防治进行了强化:
1. 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
2. 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应对其出水水质负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强化城镇污染防治工作是修订《水污染防治法》过程中的重要内容。只有加强城镇污染防治,才能有效解决城镇水污染问题。
因环境污染引起的损害赔偿诉讼中,原告无需提供证据证明自己的主张。
因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提起的诉讼时效期间为3年,自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受到污染损害时起算。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侵权行为地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与环境污染纠纷有直接利害关系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有权对污染者提起民事诉讼。
根据《环境保护法》第6条的规定,一切单位和个人都有保护环境的义务,并有权对污染和破坏环境的单位和个人进行检举和控告。
发生环境纠纷后,争议双方可以选择适当的方式解决:
1. 公民、法人因不服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产生的争议可以提起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
2. 公民、法人因环境污染造成的损害赔偿争议,可以协商解决或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主持调查、处理达成协议解决,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民事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