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33 更新时间:2024-07-29
在我国现行法律中,涉及到环境污染损害赔偿方面的法律规定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
1、《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第一百二十四条规定了违反环境保护规定,污染环境造成他人损失时应承担民事责任的规定。
2、《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第四十一条规定了造成环境污染危害的责任人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直接受损单位或个人损失的规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的纠纷可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环境监督管理部门处理,当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3、《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五十五条规定了造成水污染危害的责任人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直接受损单位或个人损失的规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的纠纷可以由环境保护部门或交通部门的航政机关处理,当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噪声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一条规定了受到环境噪声污染危害的单位和个人有权要求加害人排除危害,并依法赔偿损失的规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的纠纷可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或其他环境噪声污染防治工作的监督管理部门、机构调解处理,当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5、《中华人民共和国大气污染防治法》第六十二条规定了造成大气污染危害的单位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直接受损单位或个人损失的规定。赔偿责任和金额的纠纷可以由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调解处理,当事人不服可向人民法院起诉。
6、《中华人民共和国海洋环境保护法》第九十条规定了造成海洋环境污染损害的责任人应当排除危害并赔偿损失的规定。对于破坏海洋生态、海洋水产资源、海洋保护区,给国家造成重大损失的,由依照该法规定行使海洋环境监督管理权的部门代表国家提出损害赔偿要求。
针对当事人提出的损害赔偿,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考虑:
1、人身损害赔偿。包括医疗费、误工费、护理费、交通费、住宿费、住院伙食补助费、营养费、残疾赔偿金、被扶养人生活费、残疾辅助器具费、死亡赔偿金和丧葬费。
2、财产损害赔偿。包括直接经济损失、间接经济损失和恢复到损害前状态所需费用。直接经济损失是指由于环境污染直接造成设施破坏、产量或质量下降所引起的损失;间接经济损失是指环境污染侵害受害人财物,导致未来财产利益的损失;恢复到损害前状态所需费用是指恢复环境所需的费用。
3、精神损害赔偿。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确定民事侵权精神损害赔偿责任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受害人或其近亲属可以提出精神损害赔偿。
对于人身损害的赔偿标准,可以参照《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规定进行确定。对于环境污染对受害人健康潜在危害,如人体功能减退、早衰等,尚未支出医疗费等,也应适当予以赔偿,以弥补人体潜在损害。
对于财产损害赔偿,直接经济损失较为容易计算,而间接经济损失较难把握。可以从以下三个特征去把握:一是损失是一种未来的可得利益,在侵害行为实施时,它只具有一种财产取得的可能性,还不是现实利益;二是这种丧失的未来利益是具有实际意义的,而不是抽象或假设的;三是这种可得利益必须是一定范围的,即损害该财物的直接影响所及的范围,超出这个范围不能认为是间接损失。除此之外,间接损失还应由具有相关资质的鉴定单位作出鉴定结论后确定。对于恢复环境所需费用,可以由相关部门作出恢复环境所需时间的鉴定结论,再结合间接损失计算出受害人在此期间内的预期收入损失,由污染责任者进行赔偿。当然,如果污染责任者选择恢复环境,也可以判决其在一定时间内进行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