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6-23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法》确立了环境污染损害的赔偿制度,但缺乏相应的实施细则,未界定环境污染损害的判断标准、赔偿原则和程序等,导致在实践中无法依据统一的原则和标准进行协商、处理或判决。
《环境保护法》规定仅对环境污染造成的直接损失进行赔偿,未对间接或潜在损失进行规定。然而,环境污染损害除了直接的人体健康或财物损害外,还可能导致间接、潜在或长期的环境或人体健康损害。这种损害难以估量和预测,并且可能在很长时间后才显现。现行制度的限定性导致间接、潜在和远期影响无法得到赔偿,损害了受损人的环境权益,让环境污染者逃避了责任。
《环境保护法》规定环境污染受损人可以起诉要求赔偿,但环境污染往往损害的是国家和公众的利益。然而,目前没有明确规定代表公众或国家环境权益的主体可以提起诉讼,保护受损的公众或国家环境权益的法律保障不足。
对任何单位和个人对国家和公民的环境权益造成损害,应依法进行赔偿并采取措施消除继续危害的因素。即使没有直接的人身和经济损害,但对生态环境造成客观破坏并可能对经济、人体健康造成潜在和长远危害的,也应承担赔偿责任。
在现行《环境保护法》中明确有关部门作为国家和公众环境权益的代表,依据法律授权向法院提起诉讼,制止或消除破坏环境的行为,并要求赔偿环境损失,维护公众和国家的环境权益。
对环境污染损害的范围、类型、判别标准、程序、赔偿原则、实施和监督等问题进行系统研究,将研究成果转化为法律制度,制定环境污染损害赔偿的法律法规,为保护环境和维护公众和国家环境权益提供法律依据和保障。
明确公民个人、团体和国家环境权益受损时向法院起诉的程序和内容,确保环境污染损害赔偿制度的实施具有操作性。必要时,可以建立中介服务机构提供法律援助和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