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10-30
违法成本低,缺少强制依据,企业主动投保意愿不强。
环境污染责任保险在分散环境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和防患于未然方面起着重要作用。然而,在目前的情况下,对环境违法企业的处罚力度不够,违法成本低仍然是一个尴尬的现实,这导致企业购买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动力不足。
2014年,山东省青岛市环保局在其官方微博晒出了对**崂特啤酒有限公司的罚单。该公司在夜间突击执法检查中被发现,排放的水污染物氨氮、COD浓度分别为15.2mg/L、66mg/L,超过国家规定的排放标准2.04倍和0.32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第七十三条的规定,崂山分局对其处以罚款654元。这一处罚金额无法有效震慑企业。
另一个典型案例是**矿业。该企业在2010年发生重大污染事故,专家估计生态环境损失高达数亿元,但最后企业的民事赔偿只有3000余万元。根据《水污染防治法》规定,发生重大污染事故时,应按照直接经济损失的30%进行罚款。因此,**矿业只被罚款了900余万元,对企业的震慑力很低。
由于处罚力度不够,再加上缺少强制性法律要求,使得企业对投保的意识不强。地方环保部门和保险公司都希望明确强制依据。在推广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过程中,出台政策措施并明确强制保险企业名录是主要方式之一。
2013年2月,环境保护部与中国保监会联合印发了《关于开展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导各地在涉重金属企业和石油化工等高环境风险行业推进环境污染强制责任保险试点。由于保险费率与企业环境管理水平挂钩,这促使企业加强风险管理。
以下是一些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的理赔案例:
1. 宜兴一家企业的盐酸储罐发生泄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经济损失。由于该企业购买了环境污染责任保险,获得了100多万元的赔偿。
2. 2012年12月31日,**长治潞安集团天脊煤化工集团有限公司发生苯胺泄漏污染浊*河。保险公司第一时间支付了100万元的预付赔款。根据保单规定,该企业共获得405万元的赔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