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12-28
新修订的《水污染防治法》加大了政府对水环境的保护责任。根据修订版,政府应将水环境保护工作纳入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并为其提供项目和资金保证。县级以上地方政府要对本行政区域的水环境质量负责。同时,国家将实行水环境保护目标责任制和考核评价制度,将水环境保护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对地方政府考核评价的内容。
修订后的《水污染防治法》明确规定,排放水污染物不得超过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和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此举是对1996年修正的《水污染防治法》的重大突破。根据新规定,超标排放水污染物将被视为违法行为,需要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进一步强化了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制度。根据修订版,防治水污染应按流域或区域进行统一规划,国家将对重点水污染物排放实施总量控制制度。对超过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地区,相关部门应暂停审批新增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的建设项目的环境影响评价文件。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国务院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予以公布。而对未按要求完成重点水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市、县,地方政府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将予以公布。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在排污许可证制度和规范排污行为方面进行了创新。根据修订版,直接或间接向水体排放工业废水、医疗污水以及其他应当取得排污许可证的废水、污水的企业、事业单位必须取得排污许可证。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也需取得排污许可证。同时,禁止企业、事业单位无排污许可证或违反排污许可证的规定向水体排放法律规定的废水、污水。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要求重点排污单位安装水污染物排放自动监测设备,并与环境保护主管部门的监控设备联网。同时,国家将建立水环境质量监测和水污染物排放监测制度,统一发布国家水环境状况信息。这些措施旨在加强对水环境的监测,为及时制止和惩处违法排污行为提供依据。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增加了关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管理制度。根据修订版,国家将建立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制度,并将其划分为一级和二级保护区。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设置排污口。对于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一级保护区内禁止,二级保护区内要求拆除或关闭。同时,县级以上地方政府应在准保护区内采取工程措施或生态保护措施,防止水污染物直接排入饮用水水体。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县级以上地方政府通过财政预算和其他渠道筹集资金,统筹安排建设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及配套管网,提高城镇污水的收集率和处理率。同时,向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排放水污染物要符合国家或地方规定的水污染物排放标准。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运营单位要对出水水质负责。环境保护主管部门应对城镇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出水水质和水量进行监督检查。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对农业和农村水污染防治给予了高度关注。修订版规定,国家支持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建设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畜禽养殖场、养殖小区应保证其畜禽粪便、废水的综合利用或无害化处理设施正常运转,防止污水排入水环境。从事水产养殖的人员应保护水域生态环境,科学确定养殖密度,合理投饵和使用药物,防止水环境污染。同时,相关部门可以在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内禁止或限制使用含磷洗涤剂、化肥、农药,以及限制种植、养殖等措施。
修订版的《水污染防治法》要求各级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可能发生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做好突发水污染事故的应急准备、应急处置和事后恢复等工作。企业、事业单位应制定应急方案,并定期进行演练。生产、储存危险化学品的企业、事业单位应采取措施,防止消防废水、废液直接排入水体。发生事故或其他突发性事件、造成或可能造成水污染事故的企业、事业单位应立即启动应急方案,并向地方政府或环境保护主管部门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