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5-02-17
在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过程中,用人单位处于强势地位。当职工在本企业发生工伤致残或致亡时,如果用人单位不依法及时支付工伤待遇,劳动者往往面临急需医疗费用或解决生存问题的紧迫情况,被迫与企业协商。然而,企业往往趁机压低工伤待遇标准,双方因此达成和解协议。如果劳动者在签订协议书后认为协议不公平,他们可以在仲裁时效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在对工伤赔偿协议进行审查时,将依照《工伤保险条例》规定的法定标准,审查双方协议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并依法裁决企业补足工伤和工亡待遇的差额。
如果企业与职工在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后,有证据证明双方明确知悉伤残程度和法律规定标准,并且企业没有趁人之危的行为,他们在此基础上签订的和解协议,在法定标准合理范围内,应当确认其具有法律效力。
如果企业与职工在劳动能力等级鉴定后,通过人民调解机构进行调解并达成协议,该协议具有民事合同的约束力。除非符合民事合同的无效、可撤销等情形,否则不得认定该协议无效、撤销或变更协议条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