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2-03
1、申请书
申请书一式三份,其中两份递交仲裁委,申请人保留一份。如果被申请人为共同当事人,则申请书一式四份,其中三份递交仲裁委,申请人保留一份。申请书应使用蓝黑或黑色钢笔或签字笔书写,必须由申请人本人签名并注明申请日期。申请书除了应包括劳动者的基本情况(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住所、联系电话)和用人单位的基本情况(名称、住所、法定代表人或负责人的姓名、职务、联系电话)外,还应明确具体地提出申请请求,并陈述申请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2、身份证明
如果申请人是劳动者,应携带本人身份证明并提交复印件。如果申请人有委托代理人,还应提交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如果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携带单位营业执照副本并提交复印件。此外,还应提供用人单位法定代表人的身份证明、授权委托书和委托代理人的身份证明。
3、劳动关系证明
应提供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的证明、工资发放情况证明、社会保险缴费证明、工作证、出入证等相关材料及其复印件。
4、被申请人身份证明
如果申请劳动仲裁时,仲裁委根据立案审查的需要要求申请人提交能够证明被申请人身份的相关材料,申请人应尽可能提供。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应提供工商注册登记相关情况的证明,包括单位名称、法定代表人、住所地、身份证复印件、经营地等。如果被申请人是劳动者,应提交本人户口所在地地址、现居住地地址、联系电话等。
5、送达地址确认书
申请人在递交申请书时应填写《送达地址确认书》,详细填写自己接收仲裁文书的地址、邮政编码和联系电话等信息。
仲裁委自收到申请书之日起五日内,做出受理或不予受理的决定,并通知申请人。如果决定受理案件,申请人应及时办理相关手续。如果决定不予受理,仲裁委将向申请人送达《不予受理通知书》。
当事人申请劳动仲裁并不意味着所有主张都会得到仲裁委的支持。为了帮助当事人了解并尽可能避免一些常见的仲裁风险,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以下是申请仲裁中的风险提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二十七条的规定,劳动争议申请劳动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因此,当事人应在一年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向仲裁委提出书面申请,否则将面临超过仲裁时效的风险,除非能够证明有中止或中断事由。
仲裁申请必须符合法定的受理条件,否则将面临不予受理的风险。
当事人对申诉请求进行增加、变更,或提出反申请、管辖异议、申请回避等,必须在法定期限内提出,否则将面临请求不被准许的风险。
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事实主张负有举证的义务,除非法律有特别规定。如果没有证据或证据不充分,该事实将无法得到仲裁委的确认,可能导致不利后果。
仲裁委将根据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发送仲裁文书。如果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和联系方式,并在仲裁委告知后仍不提供,申请人的案件将不予立案。如果被申请人是劳动者,将以其户籍登记中的住所或经常居住地为送达地址;如果被申请人是用人单位,将以其工商登记或其他法定登记、备案中的住所为送达地址。
如果因为当事人提供的送达地址不准确,或未及时告知仲裁委送达地址的变更,或当事人拒绝提供自己的送达地址导致仲裁文书未能被实际接收,仲裁委将按以下方式处理:(1)邮寄送达的,以退回日期注明的退回之日视为送达之日;(2)公告送达,自公告之日起30日视为送达。
当事人拒收或拒签仲裁文书并不影响仲裁文书的法律效力,但可能会影响其起诉权和其他权利的行使。
当事人在接到仲裁委的开庭通知后,无正当理由拒不出庭,或未经仲裁庭允许中途退庭,或严重违反仲裁庭纪律并经劝告不改,对申请人将按撤回申请处理,对被申请人将按缺席审理裁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