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0-19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劳动争议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一)》第八条规定,劳动争议案件应由用人单位所在地或劳动合同履行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劳动合同履行地不明确,那么由用人单位所在地的基层人民法院管辖。因此,临时工劳动争议一般由当地基层法院审理。
1. 案件数量和涉案人数逐年递增。我国非正规就业人数目前至少达到8000万人。随着经济体制集中转型的关键时期,此类纠纷越来越多。我所在法院每年受理约30件此类案件,且每年呈2%递增趋势。
2. 涉案人年龄较大。新的劳动合同法明确规定了试用期和劳动合同的签订,不再存在临时人员概念。然而,历史遗留问题凸显出来,一些单位为了应对新的劳动合同法,辞退了工作几年甚至十几年的员工,导致大部分原告年龄较大。
3. 涉案领域较为集中。主要包括国有企业单位、事业单位和劳动密集型的非公有制企业。在国有企业改革过程中,职工劳动关系处理难度加大,导致临时工大量存在。事业单位由于编制有限,不得不雇佣临时人员从事各种工作。非正规就业领域中的劳动关系极不规范,劳动者权益得不到保障,劳资双方力量对比严重失衡。
4. 签订劳动合同现象令人担忧。目前劳动力市场供大于求,很多企业不与劳动者签订合同,逃避法律规定,导致劳动者权益受损。大部分劳动者缺乏维权意识,不愿意丢掉工作,所以不签订合同成为常态。
1. 同工不同酬现象严重。主要表现在福利待遇和工作条件上的差异,临时工随时可能被终止劳动关系。
2. 劳动报酬权难以足额获取。约定报酬难以领取,且没有按约定涨薪;法定报酬发放不符合法律规定。
3. 法律规定不完善。目前尚无关于临时工的全国性专门法规或规章,临时工几乎未享受到城镇职工享有的养老、失业、工伤、医疗、生育五大法定保险项目。
4. 劳动争议处理不畅。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纠纷适用“先裁后审”的劳动争议解决机制。然而,在劳资纠纷中,劳动者处于弱势地位,只有通过司法保障才能平衡。临时工的合理诉求难以实现,部分原因是劳动仲裁部门对临时工申请仲裁的不重视。
5. 组织工会度不足。我国的工会设置在企事业单位内部,地位难以达到中立。且城市临时工组织化程度低,缺乏利益表达和权益维护的平台,无法有效解决问题。
6. 存在其他带名称较多的临时工。事业单位中存在大量人事代理人员,即非单位正式人员,人事关系挂靠在当地政府的人事部门。其他单位中还存在以实习身份存在的人员,实际上他们已经工作了几年。这些人员实质上也属于临时工,同工不同酬现象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