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8 更新时间:2024-03-23
借调工作是指在不改变劳动关系的情况下,员工被安排从一个用人单位到另一个用人单位提供劳动。虽然严格意义上来说,借调并不是劳动法上的概念,但在实践中非常常见。特别是在国家机关、大型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或社会团体为解决编制不足而从下属单位或其他单位借用人员的情况下。此外,在一些大型民营企业集团内部,同一控制人下的私营企业之间也经常发生借调行为。
员工在集团内借调一般有两种情形:一是与原公司保留劳动关系,借调到新公司工作;二是与原公司解除劳动合同,与新公司建立劳动关系。
对于第一种情形,员工在内部借调时,与原公司仍保留劳动关系,工作年限连续计算,社会保险费仍由原公司缴纳。然而,具体工资发放和社会保险费用承担由两家公司通过员工借调协议约定。此外,员工的日常管理也取决于双方借调协议的约定。
对于第二种情形,属于劳动合同主体的变更,因此需要终止原劳动合同,并与新公司签订新的劳动合同。关于是否需要支付经济补偿金,取决于终止方式和新公司是否承继原合同的相关义务。如果新公司承认原公司的工作年限,工作年限连续计算,员工可以提出终止原合同而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如果新公司不愿意承继原合同的工作年限,终止原合同就需要支付终止补偿金。劳动合同主体变更后,原公司需要将员工的社保关系转移到新公司,由新公司按照自己的员工进行管理。
劳动关系从雇佣开始建立。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十条的规定:“建立劳动关系,应当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已建立劳动关系,未同时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应当自用工之日起一个月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在用工前订立劳动合同的,劳动关系自用工之日起建立。”因此,要确定是否存在劳动关系,需要有相应的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适用于劳动者与国内企业、事业单位、个体经营户之间的关系,并且在劳动关系中,无论是劳动者还是用人单位,都受到劳动法的保护。
1. 雇佣关系的主体双方具有平等性,不具有隶属关系。雇佣关系的主体范围广泛,双方可以都是自然人,也可以一方为自然人一方为单位,以双方都是自然人为常态。雇佣关系主体之间具有普遍的平等性,雇佣关系的产生、变更和消灭,以及雇佣合同的履行,都是在主体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自由协商确定的,双方之间没有管理与被管理的隶属关系。
2. 雇佣关系具有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的双重属性。在雇佣关系中,雇员出卖劳动力,雇主支付工资报酬,具有财产属性。雇佣关系的财产关系与承揽关系中以交付劳动成果为内容的财产关系不同。雇佣关系还具有人身关系的性质,表现在雇佣关系中,雇主未经雇员同意不得将其劳动力请求权让与他人;同样,雇员未经雇主同意不得让他人代为提供劳务,这是由劳动力直接依附于劳动者人身不能分离的本性决定的。
3. 雇佣关系受国家干预程度较小,更加注重意思自治,体现契约自由原则。我国劳动合同法主要调整劳动关系,对雇佣关系的规范有限,雇佣关系主要由民法调整,且对其规范比较笼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