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11-08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商业秘密应当具备秘密性、价值性和保密性三个要件。技术信息具备前述三要件称为技术秘密,经营信息包括客户名单等具备前述三要件则称为经营秘密。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条,秘密性是指有关信息不为其所属领域的相关人员普遍知悉和容易获得。具有下列情形之一的,可以认定有关信息不构成不为公众所知悉:(1)该信息为其所属技术或者经济领域的人的一般常识或者行业惯例;(2)该信息仅涉及产品的尺寸、结构、材料、部件的简单组合等内容,进人市场后相关公众通过观察产品即可直接获得;(3)该信息已经在公开出版物或者其他媒体上公开披露;(4)该信息己通过公开的报告会、展览等方式公开;(5)该信息从其他公开渠道可以获得;(6)该信息无需付出一定的代价而容易获得。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条,价值性和实用性是指有关信息具有现实的或者潜在的商业价值,能为权利人带来竞争优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竟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保密措施是指权利人为防止信息泄漏所采取的与其商业价值等具体情况相适应的合理保护措施。人民法院应当根据所涉信息载体的特性、权利人保密的意愿、保密措施的可识别程度、他人通过正当方式获得的难易程度等因素,认定权利人是否采取了保密措施。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在正常情况下足以防止涉密信息泄漏的,应当认定权利人采取了保密措施:(1)限定涉密信息的知悉范围,只对必须知悉的相关人员告知其内容;(2)对于涉密信息载体采取加锁等防范措施;(3)在涉密信息的载体上标有保密标志;(4)对于涉密信息采用密码或者代码等;(5)签订保密协议;(6)对于涉密的机器、厂房、车间等场所限制来访者或者提出保密要求;(7)确保信息秘密的其他合理措施。
对于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的地域管辖,应当按照一般侵权案件确定管辖。即,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9条的规定,因侵权行为提起的诉讼,由侵权行为地或者被告住所地人民法院管辖;上述侵权行为地,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若干问题的意见》第28条的规定,包括侵权行为实施地和侵权结果发生地。但要注意,商业秘密保护与专利保护不同,商业秘密特别是技术秘密保护的是产品制造过程中所使用的有关信息,并不当然延及对产品本身的保护。因此,不能简单地以产品销售商为被告提起诉讼,也不能由产品销售地法院对产品制造者行使管辖权,除非表面证据已经表明销售商和制造商构成共同侵权。
对于侵害商业秘密纠纷案件的级别管辖,一般由中级人民法院管辖,经最高人民法院批准的基层人民法院也可以受理。
处理侵害商业秘密纠纷的法律依据主要是《反不正当竞争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一13条。此外,《刑法》第219条,《劳动合同法》第23条、第24条,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以及《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9条也可以作为一种参考。
世界贸易组织《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9条专门就“未披露信息的保护”做出了规定,实际上是通过国际条约明确将所谓的“未披露信息”作为一类知识产权来保护。在我国法上称为商业秘密。《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和《刑法》第219条第3款均规定:“本条所称的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不正当竞争民事案件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9一13条对商业秘密的和构成要件做出了具体解释。这一解释与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技术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1条第2款关于技术秘密在本质上并无不同,都体现了《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定》第39条规定的精神。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3款和《刑法》第219条第3款的规定以及人们的惯常理解,商业秘密包括技术信息和经营信息两大类。《规定》相应分别设置了侵害技术秘密纠纷和侵害经营秘密纠纷两类第四级案由。
另外,2007年6月29日通过的《劳动合同法》第23条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和与知识产权相关的保密事项;对负有保密义务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可以在劳动合同或者保密协议中与劳动者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对于单纯违反竞业限制条款而不涉及侵犯商业秘密问题的争议,应当按照《规定》第1条确定为劳动合同纠纷;而对于既违反竞业限制义务,又导致侵犯商业秘密,即劳动者擅自将其获得的商业秘密投入使用或者向他人披露而发生的侵犯商业秘密争议,性质上属于侵犯商业秘密纠纷,权利人可以侵害商业秘密为由直接向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起诉。但与2008年《规定》相比,这次修改删除了“侵犯商业秘密竞业限制纠纷”这一第四级案由,有关纠纷案由应当确定为侵害技术秘密纠纷或者侵害经营秘密纠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