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5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规定,不正当竞争并不一定需要存在竞争关系。在很多不正当竞争案件中,经营者或非经营者之间即使没有竞争关系,也可能构成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利用他人的竞争优势主要指依靠他人的商业标识和声誉来获取利益,即所谓的“搭便车”行为。这种行为对权利人会产生两种不利后果:一是混淆产品或服务的来源,影响销量,甚至可能损害产品声誉;二是淡化权利人的商业标识,使其失去显著性。
在混淆的情况下,通常是竞争者之间存在不正当竞争,竞争关系是必要条件。侵权人通常是同行业经营者,通过混淆商品来源来销售自己的产品,从市场获取非法利益。而在淡化的情况下,不一定发生在竞争者之间。非竞争者可能不当地利用某一知名商业标识,借助其商业信誉来推广自己的产品。例如,著名的“柯达案”中,被告公司生产电梯,与原告生产的摄影器材没有实际联系,但法院认为电梯公司不当地借助了柯达公司的商业信誉,构成了不正当竞争。
在利用知名人物人格商业化优势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中,经营者和名人之间通常不存在竞争关系,例如“崔永元案”。在这种情况下,竞争关系显然是不必要的。
破坏他人竞争优势指对他人已取得的竞争优势进行攻击、贬低等行为,使其丧失或降低竞争优势。这类行为主要包括诋毁商业信誉、比较广告、不当公开他人商业秘密等。
在诋毁商誉方面,反不正当竞争法将受害人限定为竞争对手,对经营者的商业信誉进行诋毁才构成反不正当竞争。对于竞争对手以外的组织或个人对经营者的商业信誉进行诋毁,只能构成一般的企业名誉权纠纷。
在侵犯商业秘密的案件中,反不正当竞争法并未将侵权人限定为竞争对手,而是广泛规定为经营者。无论是否存在竞争关系,只要是公开或披露了商业秘密的经营者,都可构成侵权人。而《河南省反不正当竞争条例》更进一步,将任何人对商业秘密的不当披露、使用、获取或允许他人使用都视为侵犯商业秘密,不论其与商业秘密持有人是否存在竞争关系,也不论其是否为提供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