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8
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在表面上似乎存在冲突,前者旨在保护知识产权人的垄断地位,而后者则旨在限制或打破垄断。然而,实际上二者追求的目标是相同的,即社会财富的增加。知识产权法通过保护权利人的合法权益和鼓励技术创新来实现这一目标,而反不正当竞争法则通过维护正当竞争秩序来实现该目标。因此,如何处理知识产权这种独占性权利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以及如何协调二者的关系并确定知识产权在反不正当竞争法体系中的地位,成为一个重要的问题。
世界瞩目的微软垄断案终于有了终审判决,美国联邦最高法院撤销了一审法院关于分解微软公司的判决,但同时维持了一审判决中所认定的“微软公司实施了搭售行为,是对著作权的滥用,构成对美国反垄断法的违反”。这个案例及其判决结果引发了我们对知识产权在形成垄断中的作用以及在知识产权领域反垄断的问题的思考,促使我们思考市场竞争中知识产权保护与反不正当竞争的关系问题。
知识产权法在推动技术创新和保护消费者权益方面与反不正当竞争法是一致的,但二者也存在冲突。知识产权是一种保护技术开发或创造、经营等正常进行的权利制度,它是和技术开发-产业-消费者组成的市场结构相对应的一种权利。知识产权的取得意味着权利人取得了一种垄断地位。当权利人在法定范围内行使权利时,法律是要维护权利人的这种垄断地位的;但如果权利人滥用其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通过保护正常的竞争秩序来实现的社会整体目标-实质公正和社会整体效率相冲突,那么此时权利人的行为应受到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调整,对该滥用行为进行限制。
微软公司被认定构成垄断企业,这是基于其在全球个人电脑操作系统的极高市场份额、高入门障碍和消费者缺乏替代选择等事实。然而,微软公司被指控的违法行为并不是其获得垄断地位本身,而是对这种地位的滥用。微软公司实施了搭售行为,即通过与全球经销商签署排他性协议,要求个人计算机制造商必须附加安装微软的IE浏览器作为继续供应视窗95的条件。这种搭售行为限制了竞争,使得被授权人丧失选择的机会,抑制了被搭售产品的市场自由竞争。微软公司辩称其行为是行使法律赋予的知识产权的结果,强调竞争和科技进步。然而,微软的搭售行为被认定为对知识产权的滥用,违反了知识产权法的立法目的。只有通过反不正当竞争法的限制和制裁,才能实现维护正常竞争秩序的目的。
为了解决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之间的关系问题,我们可以采用利益衡量的方法作为桥梁。因为“利益”是一切立法活动的价值出发点,任何一种法律都是围绕利益展开的。知识产权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也不例外,它们都是在寻求一个“利益支点”,使得其所调整的各主体之间的利益关系达到一种平衡。因此,通过衡量知识产权人的行为是否超出权利自身的范围、或对市场带来不应有的限制,以及采取何种标准来衡量,可以有效解决知识产权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关系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