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正当竞争行为怎么界定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竞争法 >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 > 不正当竞争的行为法律知识

不正当竞争行为怎么界定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1-05

 
71049
[案情介绍]

不正当竞争行为的定义和要素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二款的规定,不正当竞争行为是指经营者违反法律规定,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合法权益,扰乱社会经济秩序的行为。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要素包括:

一、主体是经营者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三款的规定,经营者指从事商品经营或者营利性服务的法人、其他经济组织和个人。

二、以市场竞争为目的

不正当竞争行为与其他侵权行为的区别在于其以市场竞争为目的。行为人通过损害或排挤竞争对手的手段来获取市场竞争机会,充分体现了以市场竞争为主观目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只适用于经营者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的违法行为。

三、违反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

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2条第一款的规定,经营者在市场交易中应遵循自愿、平等、公平、诚实信用的原则,遵守公认的商业道德。如果经营者采取欺骗、假冒、利诱和妨碍等手段,损害其他经营者的利益来获取市场竞争机会,就违反了诚实信用原则和商业道德,属于不正当竞争行为。

四、损害多方利益

不正当竞争行为会损害多方的利益。首先,它会损害其他诚实经营者的合法权益,包括公平竞争权、自主营销权、专用权和荣誉权等。其次,它会损害消费者的权益,包括安全权、知情权、选择权和公平交易权等。最后,不正当竞争行为会破坏市场经济秩序,违背商业道德,通过消极落后、弄虚作假、投机取巧等手段来抢占市场和谋取利益,扭曲供求关系,破坏健康的市场机制的形成。

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的定义和类型

利诱性销售是指商品或服务的经营者以特定利益之给付为“诱饵”诱使购买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的营销方式。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则是指经营者违反诚实信用原则或商业惯例,不正当影响最终消费者购物决策,并对公平合理的竞争秩序造成或有可能造成破坏的利诱性销售行为。根据行为的方式和手段,不正当利诱性销售行为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

一、欺骗利诱性销售行为

这种行为是指经营者以实际上不存在的利益作为诱饵,来诱使消费者优先选择购买其商品或服务。消费者在被“既得利益”的表象所迷惑时,作出了不适当的购买决策。

延伸阅读
  1. 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怎么处罚
  2. 商业秘密法律的保护机制
  3. 浅谈不正当竞争行为及其法律责任
  4. 论对引人误解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禁止
  5. 著作权侵权与不正当竞争行为的认定是怎样的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热门知识

  1. 消费者保护在竞争法立法目的中的体现
  2. 卖房者虚假宣传怎么处理
  3. 传销诈骗罪100万会被罚款多少
  4. 商家商品虚假宣传怎么处罚
  5. 侵犯商标权和不正当竞争的区别
  6. 组织传销罪怎么判的最轻
  7. 传销怎么判刑
反不正当竞争行为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热门合同下载

  1. 耗材采购合同范本
  2. 合作协议书
  3. 转让上海公司股权范本
  4. 家庭暴力离婚协议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