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对引人误解或误认的不正当竞争行为的法律禁止
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4-10-04
在现实经济生活中,引人误解、误认的不正当竞争手段使众多的消费者上当受骗,已成为影响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公害”。由于引人误解、误认行为更具欺骗性,法律如何予以界定,如何予以制裁,都是一个新课题。
引人误解、误认行为的特征及分类
一、引人误解、误认的仿冒行为
引人误解、误认的仿冒行为是指行为人不正当地利用他人的商业信誉和商品声誉,以混淆自己经营的商品与他人享有良好声誉的商品,从而诱使消费者误购其商品。具体表现为:1. 擅自使用知名商品特有的名称、包装、装潢,使购买者误认为是该知名商品。2. 擅自使用他人的企业名称或者姓名,引人误认为是他人的商品。3. 在商品上伪造或冒用认证标志、名优标志等质量标志,伪造产地,对商品质量作虚假表示。
二、引人误解的标识行为
引人误解的标识行为是指经营者在商品上隐匿应当标明的商品质量、制作成分、性质、用途、生产者、生产日期、有效期限、产地、来源等信息,或对此作引人误解的表示。
三、引人误解的广告行为
引人误解的广告行为是指经营者通过内容与事实不相符合或可能使人产生模糊判断的广告宣传,诱导消费者上当的交易行为。其主要表现为:1. 商品广告中有关商品质量、性能、功效等的说明不符合实际情况。2. 擅自改变广告审批表批准的宣传内容,进行虚假或夸大宣传。3. 使用模糊、言过其实、不明确的广告陈述故意引起消费者误解。
四、引人误解的价格表示
引人误解的价格表示是指经营者利用虚假或令人误解的价格条件,诱骗消费者进行交易的行为。常见形式包括:1. 对损坏或变质不耐用的商品减价,而未提供有关商品缺陷的情况。2. 声称“特价销售”,实际上与其他经营者的价格无区别。3. 声称某种商品价格只包含主要部分,其他配套部分需另行付款购买。4. 对种类物商品,只标示价格而不标明商品单位,或进行虚假降价、模糊标价等。
引人误解、误认行为的特征
引人误解、误认行为具有以下共同特征:1. 行为人实施引人误解、误认行为主观上出于故意,旨在引诱消费者误购其商品,从而获得非法利益。2. 行为人采取欺骗性交易手段,如仿冒他人知名商品、隐瞒消费者判断所需的重要信息、含糊其词等,以诱使消费者上当。3. 引人误解、误认行为实际上或可能导致消费者误购商品。消费者通常通过商品标注、质量标识等来了解、评判和选择商品,或在广告诱发下产生购买兴趣和欲望。经营者对产品质量进行引人误解、误认的虚假表示,侵害了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干扰了消费者自主选择商品。同时,这类行为也间接侵害了诚实竞争者的利益,扩大了不正当竞争行为经营者的市场份额,违背了诚实信用和公平竞争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