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2-22
侵犯商业秘密的行为可以从行为主体和行为方式两个方面进行分类。从行为主体来看,主要包括内部人(雇员)、保密义务人和第三人。从行为方式来看,主要包括秘密窃取、利益诱骗、强取豪夺、非法披露和非法使用等。根据我国现行《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的规定,非法获取他人商业秘密的方式包括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手段。
盗窃是指以非法占有为目的,以秘密的方式窃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由于商业秘密的无形性,其财产价值表现为一种使用权,盗窃行为的后果只是损害了商业秘密的秘密性和权利人可能因使用、转让而获得的利益。因此,刑法并没有将盗窃商业秘密行为规定为一般意义上的盗窃财产犯罪,而是规定为侵犯商业秘密罪之一。
利诱是指行为人通过向掌握或了解商业秘密的有关人员提供财物、提供优厚的工作待遇或某种利益承诺,从而获取他人商业秘密的行为。利诱的方式必须以内部人或知情人的参与为条件,否则将不属于利诱方式的侵权行为。
胁迫是指行为人直接对商业秘密持有人、其雇员或其亲属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实施损害为要挟,迫使持有人或其雇员提供商业秘密的行为。其他不正当手段则包括了盗窃、利诱、胁迫以外的所有非法手段,例如通过虚假的投资行为、联合开发行为、技术贸易谈判行为等方式获取他人的商业秘密。
非法披露他人的商业秘密并不一定以非法获取为前提,包括以下情形:
第一,非法获取人披露。如果非法获取在先,披露行为当然也是非法的。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如果行为人披露“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仅构成非法获取,也构成非法披露商业秘密行为。
第二,合法取得人披露。即使是合法取得的商业秘密,同样可能发生非法披露的情形。例如,掌握商业秘密的内部人员、基于转让合同而取得秘密技术或信息的合法持有人,如果违反保密义务将所掌握的商业秘密告知第三人或以某种方式公开,则构成非法披露他人商业秘密的侵权行为。
第三,第三人故意披露。如果非法获取人将秘密披露给第三人,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的来源违法仍然予以披露的,将构成非法披露行为。对于第三人侵权行为的认定应当以其主观上的故意或过失为条件,不能追究善意第三人的责任。
非法使用不仅指自己使用,也包括非法转让即允许他人使用。这种方式的侵害包括以下情形:
第一,非法获取商业秘密人自己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第10条第2款规定,如果行为人使用“以盗窃、利诱、胁迫或其他不正当方式”获得的商业秘密,不仅构成非法获取,也构成非法使用商业秘密行为。
第二,商业秘密的合法持有人未经权利人同意,擅自使用或允许他人使用。例如,雇员虽然掌握了企业的技术秘密,但不能擅自使用,更不能允许他人使用。合法受让人自己使用商业秘密时,应当尽到保密义务,不能允许其他人使用。
第三,与第三人故意非法披露行为相似,如果非法获取人将秘密转让给第三人,第三人明知或应知商业秘密的来源违法仍然予以受让并使用的,将构成非法使用他人商业秘密行为。但是,第三人仍享有善意抗辩权。
竞业限制是指雇主与雇员签订的协议,禁止雇员在其任职期间和离职后一段时间内,利用任职期间所掌握的雇主的商业秘密从事与雇主竞争的业务。竞业限制的合法性已经得到确认。我国现行《劳动法》第22条对竞业限制进行了原则性规定,即“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保守用人单位秘密的有关事项”。竞业限制协议与公司法上关于董事、经理“同业竞争禁止”的性质有所不同,后者是指公司的董事、经理在任职期间不得同时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同时,如果董事、经理利用其所掌握的公司的商业秘密从事同业竞争,则既违反了公司法的规定,也构成对商业秘密的侵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