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4
行政本位模式主要在德国和奥地利等国家采用。该模式强调行政权包括行政命令权和强制执行权,行政行为的执行力主要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也就是说,行政机关可以直接采取强制措施来迫使拒绝履行行政法义务的相对人履行义务,而无需法院的介入。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模式的理论基础是,执行权是行政权的一部分,行政主体既有下命令权,自然也有执行权。一旦行政决定作出,就具有对相对人的普遍效力,任何人都不能随意变更或停止其效力。行政机关有权执行该决定,并有义务实现决定内容,行政权中的命令权和执行权是统一的。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的最大优点在于能够有效提高行政效率,避免司法程序的繁琐和耗时。然而,正如许多学者指出的那样,在行政机关的权力不断增加、社会治理职能不断扩大的背景下,对行政机关的执行权进行必要的限制是必要且有益的,以防止行政权的无限制或滥用损害公民权益的情况发生。
行政机关自行强制执行并不意味着司法对行政无能为力。实际上,对行政机关自行执行模式的司法控制主要体现在对被执行行政行为的司法审查,经过司法审查后的行政强制执行行为仍由行政机关自行执行,不涉及强制执行行为本身的司法化,因此属于一种间接控制模式。行政本位模式的司法控制功能主要体现在对具有可执行性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过程中。当然,这并不排除在行政强制执行程序启动后对被执行行政行为进行司法控制。
司法本位模式的特点是,在行政机关难以实施具体决定的情况下,可以借助法院的介入,由法院通过判决来执行行政决定。这种模式的代表国家是美国和法国。美国法制以"司法优位"和"法律支配"为主要特征,传统上将行政命令和执行置于法院的司法控制和审查之下。司法机关强制执行模式的理论基础是:1、分权制衡理论,强调行政权必须受到司法权的制约,以保持权力平衡,防止行政权的滥用。2、司法权优于行政权,行政机关依法行使的权力,尤其是剥夺、限制公民权利、设定公民义务的权力应该受到法院的最终审查。因此,一般情况下行政机关不得自行行使行政强制执行权,而由司法机关来行使。
司法本位模式无疑有利于防止行政权的专断、滥用和不公正,保护公民权益。然而,这种模式降低了行政效率,延长了执行时间,很可能导致法院负担加重。因此,纯粹为了保障相对人的权益而牺牲行政效率的司法本位模式还需要进一步商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