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02
行政行为在我国行政诉讼实践中被划分为具体行政行为和抽象行政行为,对于行政诉讼的适用产生了重要影响。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规定,公民、法人或其他组织认为行政机关和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具体行政行为侵犯了其合法权益,有权依照该法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该规定,抽象行政行为被排除在可诉行政行为范围之外。尽管这种划分在某种程度上将抽象行政行为与具体行政行为区分开来,但在许多情况下,根据现有的标准来区分抽象行政行为和具体行政行为并不容易,有时很难确定一个行政行为是具体的还是抽象的。将这种区分引入立法实践领域,作为判断行政行为是否可诉的一个标准,只会限制行政相对人获得救济的权利,减少对行政权力的监督和制约。
抽象行政行为是指国家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和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行政规则的行为。根据我国行政诉讼法,行政法规和行政规章是法院行使司法审查权的依据,因此,本文不重点研究这些对象。然而,对于行政机关制定法规、规章之外的其他抽象行政行为,即行政机关制定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等其他规范性文件,是可以进行司法审查的。
首先,根据国外的立法和司法实践,一些较为完善的行政诉讼制度的西方国家通常只将行政立法行为排除在行政诉讼的受案范围之外,而对于抽象行政行为,根据"有权利就有救济"的行政法原则,大多数国家将其纳入诉讼范围之中。
其次,对其他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司法审查有利于权力的监督与制约,进而使相对人获得更广泛的救济。
第三,根据我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复议机关可以对有关抽象行政行为进行审查。行政复议法的这种规定为司法审查有关抽象行政行为提供了有益的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