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2-13
根据我国《人民陪审员法》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团体的推荐来产生候选人。个人申请人民陪审员后,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基层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进行资格审查,最终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
根据《人民陪审员法》第十一条的规定,人民陪审员可以通过个人申请和所在单位、户籍所在地或者经常居住地的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人民团体推荐的方式产生候选人。这种方式能够更广泛地吸引有志于参与审判活动的个人,同时也能够通过基层组织和团体的推荐,筛选出具备一定素质和能力的候选人。
在确定人民陪审员人选之前,司法行政机关会同基层人民法院和公安机关进行资格审查。这一程序的目的是确保候选人具备相应的法律知识和道德素质,能够胜任人民陪审员的职责。资格审查将对候选人的个人背景、教育经历、职业经历以及社会声誉等进行综合评估,以确保人民陪审员的选拔合理、公正。
人民法院面临着当事人诉求日益复杂多样而法院人员不足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法院应当充分发挥人民陪审员作为“审判员”的作用,深入挖掘人民陪审资源潜能,多元化化解矛盾纠纷,有力地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促进社会管理创新。在实践中,人民陪审员通过运用社会经验、社会道德和专业知识等方面的优势,对案件的事实和法律问题进行分析和判断,与专业法官形成思维上的互补,从而提高法院的审判质量。
在民事审判中,法院应当注重发挥人民陪审员来自基层、了解社情民意、贴近人民群众的优势。法院可以调动陪审员参与诉讼调解,实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双赢。此外,法院还应当安排人民陪审员参与相应案件的审理,利用他们来自不同行业、掌握不同专业知识的特点,为当事人提供答疑解惑,促进达成和解。
人民陪审员不仅与审判员“同审同权”,而且在参与审判过程中,他们还可以发现审判程序和实体处理中的问题,或者发现法官办案中的不廉洁行为。人民陪审员有权及时向院党组和纪检监察部门反映这些问题,有效地发挥了监督员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