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0
一、背景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违法的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强制拆除问题的批复》是针对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专项请示作出的。近年来,一些地方法院在拆违行为的法律适用上存在分歧,导致处理这类案件的数量增多且难度加大。为了统一法律适用,解决现实难题,最高人民法院于2013年3月25日通过了这一批复。
二、非诉行政执行申请
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所谓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是指当事人在法定期限内不申请行政复议或者提起行政诉讼,又不履行行政决定的情况下,行政机关可以依法在期限届满之日起三个月内向人民法院提出强制执行申请。最高人民法院强调“非诉”的意义在于严格区分是否属于诉讼中的强制执行以及行政机关是否具有行政强制执行权。
三、规范拆违行为
《批复》的出台有利于统一法律适用,解决拆违领域的法律理解分歧和困扰人民法院的问题。该批复准确贯彻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的规定,体现司法改革中的“裁执分离”原则,切实维护公共利益,保障被执行人及其他利害关系人的合法权益。在审理拆违案件时,各级法院应加大司法审查力度,依法监督和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和社会安定和谐。
四、司法保护与救济
人民法院对拆违涉及的行政侵权可以在三个环节发挥司法保护作用。首先,在行政决定作出后,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对决定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其次,在强制拆除活动进行前,当事人可以提起行政诉讼,人民法院审查强制执行决定的合法性。最后,在拆违过程中,如果行政机关侵害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行政赔偿诉讼,人民法院会对行政机关的行为进行合法性审查,并作出相应的判决。通过这份批复,最高人民法院希望能够厘清权属界限,规范拆违行为,解决拆违领域的法律理解分歧,并为人民法院在处理拆违案件时提供指导和依据。同时,这也是最高人民法院在司法改革中推行“裁执分离”原则的一次具体体现,旨在保障公共利益,维护社会稳定和谐。
第三个环节: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根据行政强制法第八条规定,对于行政机关实施的强制拆除行为,当事人享有陈述权、申辩权,并有权依法申请行政复议或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因行政机关违法实施行政强制而受到损害,他们有权依法要求赔偿。
强制拆除行为作为一种行政行为具有可诉性。即使对违法建筑物、设施、构筑物等的行政处罚决定和强制执行决定本身合法有效,也可能存在以下问题:
1. 实施主体不适格
行政机关可能不具备执行拆除的资格。
2. 执行对象错误
行政机关可能对错误的建筑物、设施、构筑物进行拆除。
3. 执行范围扩大
行政机关可能擅自扩大执行范围。
4. 未采取适当措施
行政机关可能未采取适当的动产登记、封存、保管等措施,导致被执行人或其他人的合法财产损失。
5. 违反执行规定
行政机关可能违反行政强制法第四十三条规定,在夜间或法定节假日实施拆除行为,或者对居民生活采取停止供水、供电、供热、供燃气等方式实施。
当事人可以依法针对上述问题提起行政诉讼或行政赔偿诉讼。需要说明的是,当事人原则上只能针对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本身的合法性提起诉讼,人民法院一般不对原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通常情况下,直接实施拆除的行政机关或以自身名义委托他人实施的行政机关会成为被告方,人民法院可以确认违法判决或行政赔偿判决等。
人民法院的司法审查职责
人民法院应当在上述三个环节切实加大司法审查力度,充分发挥司法审判职能,在城乡建设规划领域起到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合法权益的司法保护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批复》的出台是为了释明法律规定的本身涵义,避免误解认为法院意在减轻受案压力或推卸司法职责。《批复》的出台有利于规范行政强制执行行为,明确司法监督、救济环节与职责,切实体现司法监督的过程性、事后性和中立性。
地方各级人民法院要坚决排除各种不当干预,依法独立公正行使审判权,公正审理相关行政诉讼案件,及时清理已受理的相关非诉行政执行案件,切实保障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同时,认真总结在相关案件审理中的好经验好做法,不断发现新情况新问题,及时逐级向上级人民法院反映。
法释〔2013〕5号
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
根据行政强制法和城乡规划法有关规定精神,对涉及违反城乡规划法的违法建筑物、构筑物、设施等的强制拆除,法律已经授予行政机关强制执行权,人民法院不受理行政机关提出的非诉行政执行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