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2-26
行政诉讼一般而言,并不直接判决确认当事人之间的实体权利义务关系,只是以司法审查的形式来对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是否合法作出评判。
根据《行政诉讼法》的规定,司法审查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这种司法审查的方式,显然不同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中直接审理、确认实体法律关系和实体权利义务。因此,也就决定了行政判决书的表述上,不能套用固有的模式,而必须体现出司法审查的内容和特性。
在行政诉讼中,人民法院所要查明的事实,实际上是被告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事实,并不是行政程序中的基本事实。因为法院的任务就是要审查被诉具体行政行为是否合法,而不是代替行政机关的职权去查明客观事实状况。
在行政机关认定事实不清、主要证据不足的情况下,法院不能以自己查明的事实来代替行政机关应该查明的事实,更不能以自己调取的证据用来作为支持行政行为的证据。既然行政机关没有查明事实、主要证据不足,那么行政机关已无疑要承担败诉的法律后果,法院没有必要查清事实状况如何,至于事实真相的调查处理,仍然是行政机关的职权。
例如,甲建了一幢违法建筑,城建部门对其作出限期拆除的处罚决定。甲盖违法建筑的基本事实,应当是由城建部门查明的,而不是要法院查明的。法院应当查明的是城建部门作出处罚决定的事实。也就是说,行政行为的主要证据是否充分、适用法律是否正确、程序是否合法、是否超越职权或滥用职权等被审查的内容,构成了司法审查中人民法院所应当查明的事实。
而目前行政判决书普遍仍沿袭了民事判决书中的写法,将行政程序中的案件基本事实(本应由行政机关查明的事实),当作了法院应当查明的事实而在判决书中详细描述。这表面上看似乎是写作格式的问题,而实质上则反映出了民行不分、审理对象混乱的错误观念,结果往往导致越俎代庖,以法院查明的事实来代替行政机关所认定的事实,甚至还有的以法院查明的原告违法行为来替行政机关举证。
鉴于上述理由,笔者认为,应当对行政判决书的制作模式作一番大胆的改革。打破原来的三大块模式,充分体现出司法审查的特色。
行政判决书在制作时,可以打破原格式中“经审理查明”一段的事实陈述,和“本院认为”的说理部分完全割裂的教条式布局,而代之以陈述对具体行政行为审查与评判的综合分析说理。可按照合法性审查的内容依次叙述。
在这里特别需要注意的是以下几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