胁迫的定义和要件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审判程序 > 第一审普通程序法律知识

胁迫的定义和要件

点击数:32 更新时间:2025-07-22

 
388607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贸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通则)若干问题的意见第69条规定:以给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或者以给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造成损害为要挟,迫使对方作出违背真实的意思表示的,可以认定为胁迫行为。由此可见,胁迫是一方向另一方表示施加危害,使其发生恐惧,另一方基于此恐惧而为一定意思表示的行为。

胁迫是指以将要发生的、会对被胁迫人的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信誉造成损害的威胁,或者直接对被胁迫人或其亲友实施不法行为,造成对当事人及其亲友的生命、财产、名誉、自由、信誉的损害进行威胁。在这种情况下,不仅合同无效,而且胁迫人直接侵犯了被胁迫人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承担侵权行为责任。

构成胁迫的要件

与构成欺诈行为类似,构成胁迫也必须具备以下四个要件:

(1)胁迫人具有胁迫的故意。胁迫的故意包括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明知会造成被胁迫人发生恐惧而故意进行威胁;第二层是希望通过胁迫行为使被胁迫人作出某种意思表示。

(2)胁迫人实施了胁迫行为。胁迫行为可以是将来发生的损害,也可以是直接发生的损害相威胁。被胁迫人的被代理人或其父母、配偶、儿女等亲属都可以成为受胁迫危害的对象。这种危害涉及公民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以及法人的荣誉、名誉、财产等。

(3)被胁迫人因胁迫而订立了合同。这个要件要求胁迫行为与被胁迫人的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4)胁迫行为是非法的。如果一方有合法根据对另一方施加压力,则不构成胁迫。

胁迫与欺诈的区别

胁迫和欺诈是两个相近的概念,因为它们都具备故意和不法行为的特征。然而,胁迫的危害程度大于欺诈,因为欺诈仅涉及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隐瞒真实情况,以使对方陷入错误。而胁迫则是以对方及其亲友的生命健康、荣誉、名誉、财产等为要挟,如果直接给对方或其亲友造成损害,则构成侵权。

延伸阅读
  1. 合同诈骗罪的瑕疵及解决方法
  2. 一万元是否构成合同欺诈罪
  3. 合同欺诈是否构成侵权行为
  4. 一方请求变更或撤销合同的情况
  5. 欺诈行为的构成要件

审判程序热门知识

  1. 免除反担保的含义
  2. 投资协议纠纷是否涉嫌诈骗
  3. 构成欺诈行为的要件
  4. 胁迫的定义和要件
  5. 合同诈骗的定义和行为要素
  6. 构成合同诈骗行为的要件有哪些
  7. 买车入公司户签合同有效吗
审判程序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