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27
欺诈行为的故意指欺诈人明知自己的陈述是虚假的,并且希望或放纵对方陷入错误认识的结果。欺诈人的故意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故意陈述虚假事实,二是故意诱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
欺诈行为指欺诈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或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以使他人陷入错误认识。欺诈行为包括故意陈述错误事实和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例如,将假冒伪劣商品说成质优价廉即为故意陈述错误事实。而故意不告知真实情况则是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在大部分国家的法律中,当行为人有义务说明真实情况而不说明、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根据我国法律的规定,保持沉默即构成欺诈。此外,依据诚实信用原则负有说明义务的,也不能保持沉默。
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是指对合同内容及其他重要情况的认识缺陷。构成欺诈的要件是被欺诈人的错误认识与欺诈人的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关系。换言之,被欺诈人订立合同时,必须是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与合同内容有密切关系,并且被欺诈人因为欺诈人提供的虚假情况对合同内容产生了错误认识。
如果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并非因欺诈行为而作出的,那么不构成欺诈。这表明被欺诈人的意思表示与欺诈行为之间具有因果联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相关规定,以下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
一方使用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从而损害国家利益。
一方与他人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
一方使用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一方的行为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一方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法律规定,当事人一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以下合同: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存在重大误解。
当事人在订立合同时存在显失公平的情况。
当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或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合同时,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变更或撤销合同。当事人请求变更的情况下,人民法院或仲裁机构不得撤销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