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 更新时间:2025-09-30
刘先生希望通过婚介公司寻找伴侣,支付1万元服务费后,开始与婚介公司介绍的一位女士约会。几次见面后,刘先生发现这位女士条件很好,但每次都带他去高档场所消费,对他的个人情况不感兴趣,不愿深入交往。刘先生怀疑这位女士是婚介公司安排的“婚托儿”,因此将婚介公司告上法庭,指控其欺诈,并要求解除合同并双倍返还服务费。
作为本案的原告,刘先生需要承担举证责任。如果他认为婚介公司存在欺诈行为,就需要提供相关证据。仅凭感觉被骗无法证明约会对象是婚介公司的“婚托儿”,法院难以认定婚介公司欺诈。
“婚托儿”主要出现在非法婚介机构中。当委托人怀疑自己可能受骗时,应及时与当地工商管理部门联系,核实婚介公司是否合法。我国于2009年12月1日引入国家标准《全国婚介行业服务标准》,明确规定婚姻介绍服务人员应具备相关职业资格证书(如婚介师、婚姻家庭咨询师、心理咨询师),且婚介服务不得“介绍到成功为止”。委托人如发现婚介机构及相关人员可疑,应注意收集并保留证据,以防人财两失。
根据《合同法》第七条,当事人在订立和履行合同时应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尊重社会公德,不得扰乱社会经济秩序,损害社会公共利益。根据《合同法》第五十二条,合同无效的情形包括:一方以欺诈、胁迫手段订立合同,损害国家利益;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第三人利益;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违反法律、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如果经营者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欺诈行为,应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金额,赔偿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价款或接受服务费用的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