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规定及其联系
点击数:1 更新时间:2025-04-28
我国是国际上的海运大国,我国的船舶总吨位已经位列世界前列。但是由于受世界各国贸易往来的日趋频繁以及近年来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影响,如今海上贸易货物损害赔偿诉讼的数目也日趋增加。所以,如何通过法律的途径限制、规避承运人的风险,首先对促进我国航运业的发展十分重要;其次,由于在我国近乎所有的轮船公司都是国有企业,所以研究承运人的责任限制制度,也对避免我国国有资产的流失有着重要的意义。另一方面,我国也是出口大国,我国的货主也应该对承运人的责任限制制度有所了解,以便更好的保护自己的利益。本文试图以海上货物损害赔偿为主要对象,借以讨论海事损害赔偿中承运人责任限制的立法现状,并且提出在现行的承运人责任限制制度中的一些问题及解决的办法。
一、《海商法》中的承运人责任限制
1992年七届人大常委会二十八次常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海商法》(以下简称《海商法》),该法参考了国际公约和惯例,在国内法律体系中具有国际性和领先地位。其中,关于承运人的责任限制主要包括《海上货物运输合同》第四章第二节的单位责任限制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第十一章的规定。
二、《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制定
我国参照《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制定了《海事赔偿责任限制》。该公约是我国承运人责任限制的主要法律规定之一,也是对承运人的总体责任限制。海事赔偿责任限制是指在发生重大海损事故时,海事责任人根据法律规定将自己的赔偿责任限制在一定范围内。这种制度在其他行业中并不常见,但对包括承运人在内的责任人的利益具有重要保护作用。
三、《海事赔偿责任限制》的特点
然而,就承运人的责任限制而言,《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仅具有一般的补充意义,并非其主要组成部分。原因如下:
(一)适用主体广泛:《海商法》第204条、205条、206条规定,凡是对其行为、过失负有责任的人员,都可以限制赔偿责任。这些人包括船东、承租人、经营人或管理人、救助人,而不仅仅是承运人。因此,该制度并非专门为承运人设计。
(二)明确的例外条款:即使根据《海商法》或《1976年海事索赔责任限制公约》的规定,承运人可以根据限制性债权申请责任限制,但并不一定能够成功申请。根据《海商法》第209条规定,如果可以证明损害赔偿请求是由责任人故意或明知可能造成损失而轻率地作为或不作为造成的,责任人无权限制赔偿责任。这些例外条款要求证明损失是可能造成的,并且责任人的行为是轻率的,明知的要求涉及行为人内心实际的明知。因此,承运人并非在所有情况下都能申请责任限制。
(三)侵权行为的限制:海事损害赔偿责任限制的适用范围广泛,但总体而言,只有由责任人的侵权行为引起的损害才能提出责任限制。这种侵权行为不仅包括财产损失,还包括人身损害。在实践中,对承运人提出的损害赔偿请求往往基于收货人与承运人之间的B/L合同关系。根据法律规定,责任人只能对非合同关系提起诉讼,因此,不是所有货损索赔都可以主张船舶责任限制。此外,货主对侵权和违约的救济方式也不同,因此,《海事赔偿责任限制》仅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承运人的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