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的含义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仲裁基本制度法律知识

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的含义

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5-09-10

 
373186
如果在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之间发生劳动争议的,是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才能向人民法院起诉的。劳动仲裁仍然是需要举证的,那么,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的含义是怎样的呢?今天,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答疑解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所谓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对诉讼中提出的主张提供证据加以证明的责任。一般情况下,举证责任包含两方面的含义:一是指由谁负责举证证明案件事实,也即举证责任的承担,又称行为意义上的举证责任;二是指不能证明自己的主张时应承担什么样的后果,也称结果意义上的举证责任。

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六十四条的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一般适用的是“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然而,《行政诉讼法》第三十二条规定了“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适用于行政诉讼中的被告。因此,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需要明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第六条规定,当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如果与争议事项相关的证据由用人单位掌握,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不同意见的举证责任原则

目前,关于劳动争议仲裁适用的举证责任原则大致有两种意见:

一是一律适用民事诉讼程序中的“谁主张,谁举证”原则,即由提出主张的一方当事人负举证责任;

二是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不同适用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对于由平等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履行劳动合同争议,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而对于由隶属关系引起的劳动争议,如对企业开除发生的争议,应适用“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

结合劳动争议处理的实践,笔者同意第二种意见。

劳动关系的特殊性

劳动关系是指劳动者运用自己的劳动能力,在实现劳动过程中与用人单位之间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劳动关系具有两个特征:一是参与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是特定的,即劳动者和用人单位;二是劳动关系除了一般民事法律关系所具有的平等性外,还具有隶属性、财产性、人身依附性的特征。

由于劳动关系具有上述两个特征,在劳动争议仲裁中一律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特别是劳动者一方适用“谁主张、谁举证”原则是不合适的。劳动争议仲裁的实践表明,要劳动者负举证责任是不公平、不合理的。因此,应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来确定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

确定不同的举证责任原则

对于履行劳动合同和职工辞职、自动离职发生的争议,是一种平等主体关系之间的争议,应确定“谁主张、谁举证”的原则,由申诉方负举证责任。

对于企业开除、除名、辞退职工发生的争议,这是一种隶属关系的争议,应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作出决定的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同样,对于用人单位拖欠职工工资、拖欠职工福利待遇、拒为职工提供劳动安全条件和防护用品等发生的争议,这是一种由人身依附关系引起的争议,也应确定“举证责任倒置”的原则,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

在劳动关系中,用人单位一方是管理者,劳动者一方是被管理者,两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平等的。因此,大量的主要证据掌握在用人单位一方,劳动者对这些证据是不可能具有举证能力的。

因此,在审理具有隶属关系的劳动争议案件时,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应要求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行为的合法性,并且要求用人单位举证证明其没有拖欠工资、福利待遇或依法提供了劳动安全条件和防护用品。如果用人单位不能提供证据,则应承担相应的败诉责任。

因此,确定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根据劳动争议的性质确定相应的原则。

延伸阅读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
  2. 解读《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新亮点
  3. 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突破性设计
  4. 劳动争议可以直接到法院起诉吗
  5. 员工被公司违法辞退的法律救济途径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不服劳动关系认定的起诉时效
  2. 明确劳动争议仲裁的举证责任原则的含义
  3. 单位不支付加班工资职工的应对措施
  4. 劳动争议案件,举证责任分配
  5. 劳动仲裁法解读之:证据及举证责任
  6. 工伤鉴定下来会不会拿不到钱
  7. 签到表可证明成立劳动关系吗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