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便利和权益保障
点击数:3 更新时间:2025-07-02
防止用人单位恶意拖延时间
过去,申请劳动争议仲裁的劳动者常常抱怨诉讼程序复杂、时间过长,无法承受。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实施将改变这一状况。根据现行劳动争议处理体制,劳动争议仲裁案件的法定一般期限为两个月,人民法院的一审和二审分别为六个月和三个月。一些用人单位利用这一制度恶意诉讼以拖延时间,使劳动者无法及时获得法律救济。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规定了有条件的“一裁终局”制度,即劳动者追索劳动报酬、工伤医疗费、经济补偿或赔偿金争议不超过当地月最低工资标准十二个月金额,以及因执行国家劳动标准而发生的争议,仲裁裁局即为终局裁局。这有利于尽快解决劳动争议,避免增加劳动者的维权时间和成本。此外,《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还缩短了劳动争议仲裁的审理期限,由原来的六十日减至四十五日,如果确需延期的,延长期限也由过去的不超过三十日缩短至不超过十五日。
用人单位承担更多举证责任
以前,劳动者申请仲裁时由于信息和资源的不足,不仅要承担举证责任,还要付出大量的维权时间和成本,负担较重。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的规定,劳动争议发生时,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主张有责任提供证据。然而,考虑到用人单位在劳动争议中通常占据信息和资源的优势,特别是掌握和管理着劳动者的档案、工资发放、社会保险费缴纳等情况和材料,劳动者很难取得这些证据。因此,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特别规定,与争议事项有关的证据属于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用人单位应当提供,如果用人单位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明确规定,劳动争议仲裁不收费,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的经费由财政保障。这一特点减轻了劳动争议当事人的负担,特别是对劳动者来说,大大降低了维权成本。
利用多种渠道宣传普及本法
配套措施正在起草中好政策需要贯彻落实,这就需要各种具体措施和规定的配套。为了更好地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争议调解仲裁法,将如何进行劳动争议处理工作?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副部长孙宝树表示,各种配套措施正在紧张起草中。首先,利用多种渠道向全社会宣传普及这部法律,引导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正确理解法律的规定,以更好地维护自己的权益。同时,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将制定有关仲裁工作的配套规定,如组织规则、办案规则、仲裁员管理办法等,以正确指导劳动争议仲裁工作的开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