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1 更新时间:2024-11-09
证据是指证明主体提供的用来证明案件事实的材料。证据经查证属实的,才能作为仲裁庭认定事实的根据。所谓查证属实是指证据在仲裁庭的主持下,经当事人出示、对方质证和仲裁庭认证,认为证据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
1. 真实性。证据必须是真实可靠的,否则以它为根据认定的案件事实就不可能是客观真实的。
2. 关联性。证据必须与案件事实有内在的联系,能够证明本案的部分或全部事实。
3. 合法性。证据的取得必须符合法律规定的程序,不能侵害他人的合法权益。
当事人提供的证据具有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的,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根据。仲裁员应当依照法定程序,全面、客观地审核证据,并公开判断的理由和结果。
仲裁员对单一证据可以从下列方面进行审核认定:
1. 证据是否原件、原物,复印件、复制品与原件、原物是否相符;
2. 证据与本案事实是否相关;
3. 证据的形式、来源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4. 证据的内容是否真实;
5. 证人或者提供证据的人,与当事人有无利害关系。
仲裁员对案件的全部证据,应当从各证据与案件事实的关联程度、各证据之间的联系等方面进行综合审查判断。
下列证据不能单独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
1. 未成年人所作的与其年龄和智力状况不相当的证言;
2. 与一方当事人或者其代理人有利害关系的证人出具的证言;
3. 存有疑点的视听资料;
4. 无法与原件、原物核对的复印件、复制品;
5. 无正当理由未出庭作证的证人证言。
当事人对自己的主张,只有本人陈述而不能提出其他相关证据的,其主张不予支持。
双方当事人对同一事实分别举出相反的证明,但都没有足够的依据否定对方证据的,仲裁委员会应当结合案件情况,判断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是否明显大于另一方提供证据的证明力,并对证明力较大的证据予以确认。数个证据对同一事实的证明力大小,可以依照下列原则认定:
1. 国家机关、社会团体依职权制作的公文书证的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
2. 物证、档案、鉴定结论、勘验笔录或者经过公证、登记的书证,其证明力一般大于其他书证、视听资料和证人证言;
3. 原始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传来证据;
4. 直接证据的证明力一般大于间接证据;
5. 证人提供的对与其有亲属或者其他密切关系的当事人有利的证言,其证明力一般小于其他证人证言。
因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仲裁委员会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原则作出裁决。
劳动争议仲裁涉及的证据种类包括书证、物证、视听资料、证人证言、当事人陈述、鉴定结论、勘验笔录等。
1. 书证。书证是用文字、符号、图案等所表达的思想内容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如书信、文件、合同书、遗嘱、票据等。
2. 物证。物证是以物品的外形、结构、质量、数量等物理属性来证明案件事实的证据。
3. 视听资料。视听资料是指用录音、录像、计算机存储等方法记录下来的有关案件事实的音像、数据资料。
4. 证人证言。证人证言是指证人就其了解的案件事实以口头或者书面方式向仲裁庭所作的陈述。
5. 当事人陈述。当事人陈述是指当事人就案件事实向仲裁庭所作的叙述和说明。
6. 鉴定结论。鉴定结论是指鉴定主体根据仲裁庭或者当事人的申请,在对鉴定材料进行观察、比较、检验、鉴别等的基础上,对案件涉及的专门性问题进行分析、判断后作出的结论。
7. 勘验笔录。勘验笔录是指在仲裁庭的主持下,勘验人对案件发生的现场或者不便移动的物证采取勘察、检验、绘图、拍照等措施时所形成的实况记录。
目前,用人单位扣押劳动者的劳动合同书等关键证据的现象比较普遍,在劳动争议发生后用人单位往往拒不提供由其管理的对劳动者有利的证据。针对这种情况,《劳动仲裁法》规定,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的,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根据《证据规定》第七十五条的规定,如果劳动者有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持有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而用人单位拒不提供的,可以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根据《证据规定》第六条的规定,在劳动争议案件中,因用人单位作出决定而发生劳动争议的,用人单位有责任提供证据;用人单位提供的证据不能证明所主张的事实的,可以推定劳动者的主张成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