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2-19
根据《合同法》第101条的规定,在执行和解协议的履行过程中,如果债务人符合规定情形,可以依法向有关机构申请提存。此外,如果执行和解协议约定了给付金钱,债务人也可以向执行人民法院申请提存。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执行和解若干问题的规定》的颁布打破了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赋予了申请执行人一种全新的权利和救济方式。当被申请执行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申请执行人可以选择申请恢复执行或另行起诉,要求被申请执行人按照和解协议承担更重的违约责任。这样一来,被申请执行人的约束力增加,债权人的权益得到更好的保护。
执行和解协议的可诉性核心内容在于,当被申请执行人不履行和解协议时,申请执行人享有“或执或诉”的选择权。然而,这两种救济方式只能选择其中一种,不能同时进行。
在具体实践中,申请执行人可以根据自身利益选择“执”或“诉”的方式。如果执行和解协议减轻了被执行人的责任,申请执行人可以优先选择申请恢复执行;如果执行和解协议增加了被执行人的责任,申请执行人可以优先考虑另行起诉。此外,如果执行和解协议涉及到第三人担保问题,当被执行人或担保人不履行执行和解协议时,申请执行人可以优先考虑另行起诉的救济途径,以加大对担保人的执行力度和信用惩戒。
执行和解是执行程序中一种特殊的制度,不是前置程序,也不是必经程序,因此其适用范围具有特定限制性。根据执行和解的特性,它只适用于当事人对执行依据所确定的权利具有完全支配权或独立处分权的案件。因此,执行和解主要适用于民事经济案件和非国有主体为被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
具体而言,适用于执行和解的生效法律文书包括人民法院作出的具有明确给付内容的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和支付令;刑事附带民事判决书、裁定书、调解书中有关民事权利义务部分;仲裁机构作出的仲裁裁决和调解书;公证机关依法赋予强制执行效力的公证债权文书;经人民法院承认的外国法院判决裁定和国外仲裁裁决;经人民法院认可的香港、澳门、台湾地区的法院判决、裁定和仲裁机构仲裁裁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在涉及人格权利或不宜强制执行的案件中,如探望权案件,执行和解具有更大的现实意义。
执行和解原则上不适用于行政案件和国有主体为被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行政案件中,国家行政机关等行政主体代表国家作出职务行为,依法履行行政职权既是其权利,又是其义务。与民事权利不同的是,行政主体对行政职权不具有独立处分权,无权放弃或承诺对某人免于行使。国有主体为被害人的刑事附带民事案件中,被损害的国有主体或代表国家提起附带民事诉讼的检察机关对国有权益无完全支配权或独立处分权,无权擅自抛弃,因此,执行和解不能适用于这类案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