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5-01-20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房屋按揭合同的履行完毕条件包括购房者偿还银行贷款并办理房屋解押登记,从而终止按揭合同的权利和义务。
根据《个人住房贷款管理办法》的规定:
第二十七条:如需变更借款合同,必须经过借贷双方协商同意,并按照法律签订变更协议。
第二十八条:借款人死亡、宣告失踪或丧失民事行为能力时,其合法继承人应继续履行借款合同。
第二十九条:保证人失去担保资格和能力,或发生合并、分立或破产时,借款人应更换保证人并重新办理担保手续。
第三十条:抵押人或出质人根据合同规定偿还全部贷款本息后,抵押物或质物应返还给抵押人或出质人,借款合同终止。
当银行借款合同发生纠纷时,双方当事人应首先进行及时协商解决。协商解决有利于维护双方关系,便捷、快速、经济,且易于执行,因此是常用的解决方式。
如果协商不成,任何一方都可以向合同管理机构申请调解、仲裁,也可以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在使用诉讼方式解决纠纷时,法院应及时、正确地审理案件,解决纠纷,避免拖延,以减少双方当事人的经济损失,维护国家、社会和个人的利益。
借款合同规定了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应在一定期限内履行,因此当借款合同出现纠纷时,应及时解决。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解决借款合同纠纷有一定的时效限制。根据一般诉讼时效的规定,如果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被侵害之日起两年内未向法院请求保护民事权利,人民法院将不予保护其权利。因此,合同当事人,特别是贷款人,在借款合同纠纷发生后应及时解决,避免超过时效限制,导致丧失胜诉权,遭受经济损失。
在担保借款合同中,如果担保主体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应由变更后的当事人承担或分别承担履行借款合同的义务和享受相应权利。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担保主体,则应根据其担保贷款金额确定责任承担比例,而不应互相推诿或不负责任。
在借款合同纠纷发生后,一定要通过合法途径解决,而不要采取非法手段。例如,贷款人擅自扣除他人贷款而未经调查,借款人延迟或拒绝偿还贷款,这样做只会带来更大的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