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3-11-08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若干解释》第26条的规定,被告在提出答辩状时,应当同时提交与具体行政行为相关的证据和依据。
行政诉讼第二审程序,又称上诉审程序,是指当事人对第一审人民法院作出的未生效的判决或裁定不服,依照法律规定,在法定期限内向一审法院的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对一审的判决或裁定进行重新审理,并作出裁判的程序。
(1)提起上诉。当事人对一审法院的判决或裁定不服,可以在法定期限内提起上诉。一审的原告、被告和第三人都有权提起上诉。
提起上诉的当事人应当以书面形式提交上诉状。上诉可以直接向一审法院的上一级法院提起,也可以通过一审法院提起,实践中多采用后者方式。
(2)上诉的受理。二审法院收到上诉状后,应当审查上诉状是否合格,是否在法定的上诉期限内,并在5日内将上诉状副本送达被上诉人,被上诉人应在收到上诉状副本后10日内提出答辩状。
(3)上诉的撤回。二审法院在作出二审裁判之前,上诉人可以向二审法院申请撤回上诉。撤回上诉应提交撤诉状。二审法院应当决定是否准许撤回上诉。如果经审查,法院认为上诉人撤回上诉没有规避法律和损害国家、社会、集体和他人利益,并符合撤诉条件,应当准许撤诉。
不准许撤回上诉的情形包括:①发现行政机关对上诉人有胁迫的情况或者行政机关为了息事宁人,对上诉人做了违法让步的;②在二审程序中,行政机关改变原具体行政行为,上诉人因此申请撤回上诉;③双方当事人都提出上诉,但只有一方当事人提出撤回上诉;④原审人民法院的裁判确有错误,应予以纠正或发回重审。
二审法院在审理上诉案件时,首先应当组成合议庭。合议庭应当全面审查一审法院判决或裁定所认定的事实是否清楚,适用法律是否正确,诉讼程序是否合法,审查不受上诉人在上诉状中止范围和上诉内容的限制。行政诉讼的二审审理方式可以分为两种:
(1)书面审理。对于一审裁判认定事实清楚的上诉案件,二审采用书面审理。二审法院通过审查一审法院报送的案卷材料、上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等,认为事实清楚的情况下,可以不再传唤当事人、证人和其他诉讼参与人到庭调查核实,只通过书面审理后即可作出裁判。
(2)开庭审理。对于当事人对一审法院认定的事实有争议,或认为一审法院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等情况,二审法院采用开庭审理方式。
经过对案件的审理,二审法院根据具体行政行为的情况作出不同的裁判。二审裁判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1)裁定撤销一审判决,或裁定发回重审。这种裁判适用于以下情况:原判认定事实不清楚,证据不足或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正确判决的;一审判决遗漏了当事人或部分诉讼请求的;对上诉人不服一审不予受理的裁定,二审认为应当受理的,应撤销一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立案受理;对一审法院驳回起诉,二审法院认为有错误的,应裁定撤销一审裁定,指令一审法院进行审理。对于二审法院发回重审的行政案件,原审法院应当另行组成合议庭进行审理。
(2)依法改判。经二审法院审理,认为一审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法规有错误的,应依法改判。
(3)维持原判。经过审理,二审法院认为一审认定案件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应驳回上诉人的上诉,维持原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