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7-27
欺诈行为的故意指的是欺诈方明知自己所告知的情况是虚假的,并且意图或者默许这种虚假情况会导致被欺诈人产生错误的认知。因此,可以看出欺诈方实际上是有恶意的。无论欺诈方是否为自己或第三方谋利,告知虚假情况都不影响恶意的构成。然而,如果欺诈者意识到自己的欺诈行为会使自己或第三方获利,并且故意为此导致对方当事人遭受损害,则可以认为欺诈者具有更大的主观恶性。
通常情况下,欺诈行为指的是欺诈方故意将其欺诈意图表现在外部的行为。在实践中,这通常表现为故意陈述虚假事实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以使他人产生错误认知的行为。所谓故意告知虚假情况,即指虚假陈述。虚假陈述的表现形式因陈述的载体不同而有所不同,例如虚假广告、虚假口头陈述、虚假合同条款等。强调欺诈行为的方式在欺诈认定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在认定欺诈时,不能忽视或者不考虑欺诈的方式是至关重要的。同样的虚假陈述,如果符合其他构成欺诈的条件,在正式合同条款中被认定为欺诈,而在广告要约中却不认定为欺诈(实践中存在这种情况),对消费者来说显然是不公平的。因此,欺诈的方式不应成为影响欺诈构成的因素。无论欺诈的方式如何,它都不是最重要的,最重要的是欺诈方式中陈述内容所表现出的虚假性。所谓故意隐瞒真实情况,是指行为人有义务向他方如实告知某种真实情况,但故意不告知。例如,在出售房屋时未告知买受人该房屋处于担保状态。
在欺诈行为导致被欺诈人产生错误认知后,被欺诈人基于错误认知做出意思表示。这表明欺诈行为与被欺诈人的不真实意思表示之间存在因果关系。如果被欺诈人虽然因欺诈行为产生错误认知,但并未作出意思表示,则不能认定为欺诈。例如,虚假的广告宣传与消费者的行为如果没有导致消费者受到欺诈的后果,那么这只是一种虚假的广告宣传,并不构成对消费者的欺诈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