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3-10-09
我国《保护法》未明确定义消费者,但根据第二条规定,消费者是指为满足生活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人。消费者的权益包括购买、使用商品时应享有的权益,以及接受服务时应享有的权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是指消费者应享有的、被法律认可的独立权利。
消费者主体是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的个人。《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旨在保护人们在生活性消费过程中的消费权利,因此只有自然人才能成为消费的主体。消费者不受年龄、种族、性别、职业、家庭出身、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财产状况、居住期限、社会地位等条件的限制。无论个人情况如何,任何人都可以成为消费者,包括国内居民、外国人和无国籍人。
消费者的消费客体包括商品和服务。商品和服务种类繁多,有的用于生产消费过程,有的用于生活消费过程。《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消费客体是指用于生活消费的商品和服务。商品可以是经加工制作的产品或天然品,可以是动产或不动产,可以是成品、半成品或原料。服务是指与生活消费有关的,经营者有偿提供给消费者利用的各种服务。
消费者通过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来实现消费目的。购买是直接有偿获得商品的手段,使用是实际消费商品的行为和过程,接受是直接获得服务的手段,也是利用服务的过程。消费者可以通过支付货币等同于商品、服务价格的方式实现消费目的,也可以通过提供其他形式的代价,如劳动或提供便利条件等方式实现消费目的。此外,经营者赠与的商品或服务也属于消费者实现消费目的的方式。所有这些消费方式都受到《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保护。
消费者是为了满足个人生活需要而购买或使用商品与服务的。消费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购买商品、使用商品和接受他人提供的服务。消费者的消费是属于生活性消费活动,与生产经营的需要有根本区别。
消费者的权利是由国家专门法律确认其主体地位并得到特定保护的。消费者概念是在人类社会商品经济发展后出现的,具有特定的经济和法律含义。消费者的权利是消费者在消费过程中所享有的权利和应得的利益。消费者的合法权益受到社会保障和法律保护,但并非无原则、无界限地予以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