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4-01-14
根据法律和法规的规定,雇主和雇员必须具备符合主体资格。
雇主依法制定的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雇员。雇员从事雇主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并受雇主的劳动管理。
雇员提供的劳动是雇主业务的组成部分。
包括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和缴纳各项社会保险费的记录。
包括雇主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雇员身份的证件。
包括雇员填写的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
包括雇员的考勤记录。
包括其他雇员的证言等。
1. 产生依据不同
劳动关系基于雇主与雇员之间生产要素的结合,而劳务关系产生于双方的约定。
2. 适用的法律不同
劳务关系主要由民法、合同法、经济法调整,而劳动关系则由劳动法和劳动合同法规范调整。
3. 主体资格不同
劳动关系的主体只能一方是法人或组织,即雇主,另一方必须是个人雇员。劳务关系的主体双方可以是法人、组织、公民,也可以是公民与法人、组织。
4. 主体性质及其关系不同
劳动关系的双方主体间存在财产关系和人身关系,即行政隶属关系。雇员除提供劳动外,还要接受雇主的管理,服从其安排,遵守其规章制度等,成为雇主的内部职工。劳务关系的双方主体之间只存在财产关系,彼此之间无从属性,不存在行政隶属关系,没有管理与被管理、支配与被支配的权利和义务。雇员提供劳务服务,雇主支付劳务报酬,各自独立、地位平等。这是劳动关系与劳务关系最基本、最明显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