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14
尽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没有签订书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已成为用人单位的一员,身份上具有从属关系,双方确已形成了劳动权利义务关系。根据以下情况的综合判断,可以认定为事实劳动关系:
(1) 劳动者已实际付出劳动并从用人单位取得劳动报酬。
(2) 用人单位对劳动者实施了管理、指挥、监督的职能。
(3) 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劳动纪律和规章制度的约束。
劳动合同期满后,尽管用人单位和劳动者未续订劳动合同,但劳动者继续在该用人单位劳动,用人单位给付报酬,并继续对劳动者实施管理。双方仍维持劳动权利义务关系,可以视为双方延续了原劳动合同。若发生争议,以原劳动合同确定双方的权利义务。该延续的劳动合同以双方实际不再履行劳动权利义务的日期为劳动合同终止日期。
职业介绍所或其他劳动就业介绍机构与用人单位签订劳务(输出)协议,将劳动者介绍到用人单位劳动的,以接受劳动者劳动的单位为用人单位。若职业介绍所或劳动就业介绍机构与实际用人单位就劳动者的报酬另有约定,可将职业介绍所或劳动就业介绍机构列为第三人参加诉讼。
若用人单位将本单位劳动者输出到其他用人单位劳动,单位之间应按照协议履行权利义务。若劳动者在输人单位发生工伤,一般由输入单位承担工伤保险及补偿责任。
劳动者虽然向单位提供劳动,领取报酬,但双方未形成身份上的从属关系,不构成劳动关系。若发生报酬等争议,应根据双方法律关系性质(如加工、定作、承揽、运输等)予以处理。
劳动关系的确定对劳动者而言具有重要意义,因为这意味着劳动者可以享受到劳动法的保护。劳动法实行的是倾斜保护,即给予劳动者更多权利并要求雇主承担更多义务。
劳动关系认定的三大标准如下:
劳动关系的基本标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
用人单位应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的认定不仅具有法律上的平等性,还具有实现劳动关系的隶属性。劳动关系的平等性体现在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之间形成等价有偿的关系。然而,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支配或指挥,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双方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
许多劳动者实际上属于劳动法中定义的“劳动者”的范畴,但由于没有签订劳动合同,难以证明自己的身份,主张自己的权利,因此无法得到劳动法的保护。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规范用人单位用工行为,保护劳动者合法权益,促进社会稳定,劳动部发布了《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简称《通知》)。《通知》不仅明确了劳动关系的认定标准,还对事实劳动关系中的无固定期限问题、经济补偿金问题、建筑行业雇工保护及劳动关系确认的争议处理等方面作了详细规定。广大劳动者和用人单位都应对《通知》予以重视。
在实践中,有些单位虽然没有签订劳动合同,但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只要存在实际用工,就可以认定劳动关系的存在。因此,劳动关系的认定只是一个认定标准和举证的问题。
劳动关系的基本标准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存在着管理与被管理、指挥与被指挥、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辅助标准包括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提供劳动条件,以及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根据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发布的《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若用人单位招用劳动者未订立书面合同,但同时具备以下情形,劳动关系成立:
(一)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符合法律、法规规定的主体资格;
(二) 用人单位依法制定的各项劳动规章制度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从事用人单位安排的有报酬的劳动;
(三)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
劳动关系既具有法律上的平等性,又具有实现这种关系的隶属性。劳动关系的平等性体现在劳动者向用人单位提供劳动或服务,用人单位向劳动者支付劳动报酬,双方之间形成等价有偿的关系。但这种平等性只是在劳动关系建立的过程中体现,在劳动关系建立后,劳动者作为用人单位的职工必须服从用人单位的支配或指挥,遵守用人单位的规章制度,双方形成了管理与被管理、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劳动关系同时涉及人身关系和财产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