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业禁止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3-09-19
《竞业限制协议》是否具有法律效力
竞业限制协议的法律效力及处理案件
案例
2004年4月至2007年4月期间,国内出口企业A公司以D/A方式向美国买家S公司出口金属管件,并向中国出口信用保险公司(下称“中国信保”)投保出口信用保险。A公司于2007年10月向中国信保提出索赔申请,要求追偿其应收账款损失50万美元。
案件处理
中国信保进行调查后发现,A公司与S公司之间并无正式贸易合同。A公司全凭S公司发出的抬头为AA公司的订单和图纸进行生产并发货,但S公司均能按期承兑远期汇票。AA公司为A公司前身,1998年公司分立改制后成立了民营性质的股份有限公司,并正式更名为A公司。然而,S公司自2007年3月开始拖欠货款,并要求低价收购A公司的工厂股份,并要求A公司不得再生产同类产品并与S公司签订竞业禁止协议。A公司在与S公司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后,S公司提出两个继续拖欠货款的理由:1、A公司不是贸易主体;2、A公司存在图纸外流情况,侵犯其知识产权。中国信保律师与买家直接交涉,但S公司拒绝付款。中国信保遂建议A公司通过诉讼方式挽回损失。综合考虑费用成本和司法裁决的可执行性等因素后,中国信保认为在美国直接对S公司提起诉讼比在中国对S公司驻中国办事处提起诉讼更为可行。初步了解案情后,可以发现目前A公司与S公司之间的争议主要集中于以下几个方面:
(一) A公司与AA公司是否为两个不同的贸易主体
AA公司已于1998年分立出新的法人实体A公司。虽然A公司与AA公司的员工组成和办公地点并未发生变化,但实质上A公司与AA公司已经是两个不同的贸易主体。然而,S公司虽然向AA公司发出订单,但仍按期承兑出口商为A公司的汇票,这表明S公司在事实上默认了二者为同一贸易主体。
(二) 竞业禁止协议的法律效力
A公司的一名资深员工B在离职后加入S公司,并在其驻中国办事处任职,与A公司生产和经营的同类产品存在市场竞争关系。为了在中国建立自己的工厂和仓库,S公司以拖延付款为要挟,要求A公司与其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并欲低价收购A公司的工厂。A公司认为,竞业禁止协议系由该公司一名不懂英文的员工,在受到S公司胁迫的情况下签署的,应视为无效合同。根据中国《合同法》的有关规定,一方以欺诈、胁迫的手段或者乘人之危,使对方在违背真实意思的情况下订立的合同,受损害方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或者仲裁机构变更或者撤销。据此理解,A公司可以尽量搜集证据,证明该协议确系A公司员工在受到胁迫的情况下签署,以便在未来出庭时向S公司抗辩。
(三) S公司关于A公司图纸外流侵犯其知识产权的主张
在与A公司签署竞业禁止协议后,S公司要求A公司返还其图纸,并声称在其他工厂发现了以前发给A公司的图纸,由此判定A公司存在图纸外流情况,侵犯了S公司的知识产权。A公司认为,由于大部分图纸均为电子版,由S公司直接发送至A公司邮箱,而公司电脑感染病毒后又经过了数次格式化,目前图纸已难以找到。此外,A公司称图纸外流现象在业内十分普遍,不能据此认定其侵犯了S公司的知识产权。对此问题,A公司可要求S公司提供证据,证明S公司确实对该批图纸拥有完整的知识产权,并且双方曾约定A公司需履行妥善保管图纸的义务。此外,A公司还可以要求S公司提供证据证明,由于A公司对图纸管理不严,导致图纸外流,进而侵犯了S公司的知识产权。换言之,S公司需要证明,A公司的不当管理行为(如确实存在)与损害后果(侵犯知识产权)的发生存在法律上的因果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