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职后竞业禁止协议有什么效力
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4-01-16
我国竞业禁止的法律法规
《公司法》规定
根据《公司法》第61条,董事、经理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其所任职公司同类的营业或者从事损害本公司利益的活动。如果从事上述营业或活动,所得收入应归公司所有。另外,《公司法》第70条规定,国有独资公司的董事长、副董事长、董事、经理,未经国家授权投资的机构或者国家授权的部门同意,不得兼任其他有限责任公司、股份有限公司或者其他经营组织的负责人。
《合伙法》规定
根据《合伙法》第30条和第71条规定,合伙人不得自营或者与他人合作经营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如果合伙人违反了这一规定,从事与本合伙企业相竞争的业务或者与本合伙企业进行交易,给合伙企业或其他合伙人造成损失的,应承担赔偿责任。
《商业银行法》规定
根据《商业银行法》第52条规定,商业银行工作人员不得在其他经济组织兼职。
《保险法》规定
根据《保险法》第124条第2款规定,经营人寿保险代理业务的保险代理人不得同时接受两个以上保险人的委托。
离职后的竞业禁止
我国法律目前只规定了在职时的竞业禁止,而对于离职后的竞业禁止争议纠纷,尚未有明确的法律规定。为了解决这一日益增多的竞业禁止纠纷,一些地方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部分部门制定了行政规章。
地方性法规
例如,《国家科委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第7条对竞业禁止作出了规定。此外,《深圳经济特区企业技术秘密保护规定》、《珠海市企业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等地方性法规都规定了竞业禁止,但仅限于技术秘密的保护。
《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规定
2002年5月生效的《上海市劳动合同条例》突破了技术秘密的局限,对竞业禁止做出了规定。根据该条例第16条规定,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义务的劳动者,劳动合同当事人可以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竞业限制条款,并约定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竞业限制的范围仅限于劳动者在离开用人单位一定期限内不得自营或为他人经营与原用人单位有竞争的业务。竞业限制的期限由劳动合同当事人约定,最长不得超过3年,但法律、行政法规另有规定的除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