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7
根据劳动法的规定,双方当事人可以通过公平协商来订立保密协议。用人单位在保护商业秘密的同时,不能侵犯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劳动者在行使权利时,也不能损害用人单位的商业秘密。因此,保密协议必须遵循公平和平等原则,才能具有法律效力。
根据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的定义,商业秘密是指不为公众所知悉的、能为权利人带来经济利益、具有实用性并经权利人采取保密措施的技术秘密和经营信息。企业只有拥有法律界定的商业秘密,才能对劳动者提出竞业限制。商业秘密的特点是从获取的渠道看,它是无法从正常渠道获取的,只有所有者或掌握者才知道。商业秘密必须具有经济利益和实用性,并且权利人必须采取保密措施来保护。
一般情况下,企业对职工离职后的竞业限制的最长期限是两年。双方可以根据商业秘密的价值、竞争优势的持续时间和员工知悉秘密的程度来协商确定合理的期限,但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用人单位可以与掌握商业秘密的职工在劳动合同中约定,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超过两年),职工不得在竞争关系单位从事生产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用人单位应当给予职工一定数额的经济补偿。
根据《合同法》的规定,违约责任可以约定一定数额或比例的违约金。如果违约金不足以弥补实际损失,可以按照实际损失进行赔偿。需要注意的是,违约金的数额不得过高,一般不应超过职工所知悉的公司商业秘密的许可使用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