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27
根据我国劳动合同法规定,竞业限制补偿金是有上限的。如果竞业限制协议中有约定,按照约定支付;如果没有约定,则不超过解除劳动合同前平均工资的30%支付。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当事人在劳动合同或保密协议中约定了竞业限制,但未约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给予劳动者经济补偿,而劳动者履行了竞业限制义务,并要求用人单位按照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平均工资的30%按月支付经济补偿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
如果前述规定中的月平均工资的30%低于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则按照劳动合同履行地最低工资标准支付。
竞业限制是用人单位对负有保守用人单位商业秘密的劳动者,在劳动合同、知识产权权利归属协议或技术保密协议中约定的一种条款。根据该条款,劳动者在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后的一定期限内,不得在生产同类产品、经营同类业务或与用人单位存在其他竞争关系的单位任职,也不得自行生产与原单位存在竞争关系的同类产品或经营同类业务。竞业限制的时间由当事人事先约定,但不得超过两年。竞业限制条款在劳动合同中作为延迟生效条款,即在劳动合同的其他条款法律约束力终止后,该条款开始生效。
由于法律对竞业限制的主体问题没有具体规定,可能会出现竞业限制的主体范围过宽的情况。这导致用人单位不论员工从事何种岗位、具备何种文化程度以及是否接触到商业秘密,都一律要求签订竞业限制协议,这种做法明显不妥。这使得用人单位对其利益不会造成威胁和损害的人员也受到竞业限制的约束,既损害了他们的劳动权利,又增加了企业的成本。
为避免这种状况的发生,如果劳动者是一般员工,在工作中不可能也不会接触到企业的商业秘密,企业就无需与员工签订竞业限制协议。用人单位应仅选择那些接触、了解或掌握企业商业秘密的人员及其高级管理人员签订竞业限制协议,以保护企业核心秘密和经营利益。
竞业限制适用于用人单位的高级管理人员、高级技术人员和其他负有保密义务的人员。竞业限制的范围、地域和期限由用人单位与劳动者约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