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24
工伤是指在生产劳动过程中,由于外部因素直接作用而引起机体组织的突发性意外损伤。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十四条的规定,以下情形应当认定为工伤: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 患职业病;
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工伤保险基金是为了建立工伤保险制度,保障工伤职工能够及时得到救助和享受工伤保险待遇而筹集的资金。工伤保险基金具有强制性、共济性和固定性的特点:
1. 强制性:工伤保险费是国家以法定形式向规定范围内的用人单位征收的社会保险费;
2. 共济性:用人单位缴纳工伤保险费后,不论是否发生工伤,发生工伤的程度和范围如何,基金都应支付相应的工伤保险待遇;
3. 固定性:国家根据社会保险事业的需要,事先规定了工伤保险费的缴费对象、缴费基数和费率的基本原则,不会因缴费义务人的具体情况而随意调整。
处理第三人造成工伤的赔偿问题涉及到民事侵权责任和工伤保险责任的竞合。在这种情况下,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可以同时提出民事侵权主张和工伤保险基金主张工伤保险待遇。对于这两类不同性质的诉请,是否可以并行不悖,或者选择其中一种方式并通过另一种方式弥补差额,即所谓的“补差赔偿”还是“双倍兼得”,法律并没有完整统一的规定,理论界争议不断,审判实务上也存在不一致的做法。
然而,笔者认同“双倍兼得”赔偿的观点,理由如下:
1. 传统观念中的“补差赔偿”已经过时,因为《企业职工工伤保险试行办法》属于部门规章,法律位阶低于《工伤保险条例》,因此其主旨和规定与上位法规相违背时,应适用《工伤保险条例》。为了更有效地保障劳动者权益,应实现民事赔偿与工伤保险的“双倍兼得”;
2.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劳动者或其近亲属可以通过不同的法律途径获得双重的救济;
3. 劳动者获得“双倍兼得”赔偿,但不包括医疗费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工伤保险基金对支付的医疗费有追偿权,因此医疗费用不属于“双倍兼得”的范畴。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如果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的用人单位未参加工伤保险且劳动者发生工伤,该用人单位应按照本条例规定的工伤保险待遇项目和标准支付费用。因此,在这种情况下,用人单位应承担工伤保险基金的赔偿责任,从而保护劳动者的权益,同时也促使用人单位依法办理工伤保险,减轻自身的劳动风险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