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7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也可以作为变更劳动合同的原因。此外,劳动者患病或者非因工伤,在规定的医疗期满后不能从事原工作,双方也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
在劳动合同到期时,如果双方约定可以延长合同期限,那么可以根据约定进行延长。这意味着劳动合同可以在原定期限到期后继续有效。
变更劳动合同期限和续签劳动合同有一定的区别。变更劳动合同期限是在原有合同期限内进行的,双方协商一致决定延长或缩短合同期限。而续签劳动合同是在原有合同期限到期后,双方再次协商签订新的劳动合同。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可以随意变更劳动合同期限。只有在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致使劳动合同无法履行的情况下,双方可以协商变更劳动合同期限。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合同应以书面形式订立,并具备以下条款: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合同的起始日期和终止日期。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者具体从事的工作内容。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用人单位提供的劳动保护和劳动条件,保障劳动者的权益。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者的工资、奖金、津贴等劳动报酬。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者应遵守的劳动纪律。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劳动合同终止的条件,包括双方协商解除合同、合同期满等情况。
劳动合同应明确规定违反劳动合同的责任,包括违约金、赔偿等。
劳动合同变更的原因包括劳动合同订立时所依据的客观情况发生重大变化,企业转产、重大技术革新或者经营方式调整等。劳动合同主体变更一般有两类情况,即企业合并、分立和用人单位将员工转至关联企业或其他公司。根据不同情形,劳动合同权利义务的承继操作也有所差异。
在企业发生合并、分立等情况时,原劳动合同不解除,由新企业继续履行劳动合同。根据《公司法》的规定,合并后的公司或新设的公司承继合并各方的权利和义务。这意味着劳动合同的主体发生了实质性的改变,一部分劳动者要为新的用人单位提供劳动。
对于用人单位没有发生合并、分立的情况下将劳动者安排至其他独立的用人单位工作而发生的劳动合同主体变更问题,法律没有相应的规定。在这种情况下,只要双方协商一致达成协议,劳动合同的主体变更是可以进行的。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三十四条,用人单位发生合并或者分立等情况,原劳动合同继续有效,劳动合同由承继其权利和义务的用人单位继续履行。
根据《关于贯彻执行〈中华人民共和国〉若干问题的意见》第三十七条,用人单位发生分立或合并后,分立或合并后的用人单位可依据其实际情况,与原用人单位的劳动者遵循平等自愿、协商一致的原则,变更、解除或重新劳动合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