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适用房登记注明的必要性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房地产 > 其它房产知识 > 房地产产权法律知识

经济适用房登记注明的必要性

点击数:4 更新时间:2025-03-12

 
369882
依据我国相关法律的规定,房屋是属于不动产之一,房屋的所有权是以登记为准的,房屋所有权登记后,房屋登记部门会给业主出具房产证的,那么经济适用房是不是需要登记注明?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依据相关法律规定的登记要求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居民个人应按照规定办理权属登记。在房屋和土地登记过程中,登记部门应分别注明经济适用住房和划拨土地的情况。

《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的规定

根据《经济适用住房管理办法》第二十九条和第三十条的规定,购买经济适用住房的人拥有有限产权。在购房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未满5年时,不得直接进行市场交易,但如果出现特殊原因需要转让房屋,政府可以按照原价格以及折旧和物价水平等因素进行回购。购房人购买经济适用住房满5年后,可以将房屋进行市场转让,但需要向政府支付土地收益等相关费用,具体比例由市、县人民政府确定。政府有优先回购权,购房人也可以按照政府规定的标准支付相关费用后获得完全产权。

合同中明确注明相关规定

上述规定应在经济适用住房购买合同中明确载明,并明确约定相关违约责任。

二手经济适用房购买的风险

法律上的风险

二手购买经济适用住房存在法律风险。根据我国《物权法》第17条和《城市房地产管理法》、《城市房屋权属登记管理办法》等相关规定,购房者的权益可能无法在法律上得到保护。

房产被继承的风险

由于经济适用住房在购买后五年内不能进行过户和市场交易,如果售房者意外身故,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继承法》的规定,该房产可能被售房者的亲属继承。

房产被售房者侵占的风险

如果二手购房者意外身故,由于合同的主体已不存在,经济适用住房存在被售房者侵占的风险。

房产被抵押的风险

由于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证上的名字并非购房者的名字,即使二手购房者实际居住在该房产中,售房者仍可将该房产用于担保、抵押等目的。

房产被变卖的风险

即使二手购房者已经入住并持有售房者名下的房产证和土地使用权证,售房者仍可通过挂失证件后重新办理新的证件,然后再次变卖该房产。

房产被执行的风险

如果售房者将房产用于抵押、担保或重新变卖,并且二手购房者在事先不知情的情况下购买该房产,购房者的房产可能会被司法机关依法判决并最终被执行。

合同上的风险

无论合同如何完善,律师制订的合同只是一种事前预防措施。即使律师高明,也无法预料人性的贪婪和疯狂。此外,合同是否具有法律效力还需要在争议发生后由法院认定。然而,遇到高明和负责任的律师,对于保护购房者的权益更有利。
延伸阅读
  1. 赔偿房是什么产权
  2. 公益拆迁补偿的法律依据
  3. 拆迁补偿标准的合理性问题及解决方法
  4. 法律规定不能上市出售的房屋有哪些
  5. 经济适用房定金合同纠纷

其它房产知识热门知识

  1. 中介卖房的法律程序
  2. 二手房买卖后合同的法律效力
  3. 附义务赠与赡养协议范本
  4. 离婚过户后的房产如何算年限
  5. 农村拆迁安置房可以过户吗
  6. 国家划拨工业用地最长年限多少年
  7. 房地产开发流程揭秘:从规划到竣工的全过程?
其它房产知识知识导航

房产纠纷解决方案

  1. 保障性住房申请
  2. 小区停车位的归属权
  3. 房屋相邻关系
  4. 购买小产权房的风险
  5. 房屋的出卖方违约后的救济
  6. 开发商未取得许可证的商品房买卖
  7. 借名买房纠纷

买卖租房合同下载

  1. 经营场所租赁合同范本
  2. 居间买卖合同范本
  3. 购房买卖合同范本
  4. 个人房屋买卖合同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