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1-31
海上拖航合同,又称海上拖带合同,是指承托方使用拖轮将被拖物从一地拖至另一地,并由被拖方支付拖航费的合同。根据我国《海商法》第155条的定义,海上拖航合同是一种特定的合同形式。
承拖方,也称为拖方,是海水拖航合同中的一方当事人。拖方通过拥有或租用的船舶,为他人提供海上拖航服务,并收取拖航费。承拖方可以是专业的海上拖航企业,也可以是打捞、救助企业。近年来,随着海运业的发展,对于无动力驳船和钻井设备等的需求增加,海上拖航业得到了促进。许多航运国家都成立了专营或兼营海上拖航的企业。
被拖方是海上拖航合同的另一方当事人,是被拖物的所有人或其他利害关系人。被拖物可以是驳船、钻井平台、浮码头、浮吊等海上漂浮装置,也可以是失去动力的船舶等。
1、沿海拖航合同:起拖地和目的地均位于同一国境内的海上拖航合同。根据我国法律规定,沿海拖航只能由本国的拖船经营。外国籍船舶需要经过国务院交通主管部门批准才能经营我国港口之间的拖航。
2、国际海上拖航合同:起拖地和目的地位于不同国家的海上拖航合同。
1、日租型海上拖航合同:根据双方约定的拖船日租金率,在海上拖航的时间内计收拖航费。
2、承包型海上拖航合同:拖航费为双方约定的一笔拖航金额,有的合同中还规定了海上日租金率作为计算标准,用于解决起拖地和目的地的延误以及拖航过程中的延误所产生的赔偿金。
海上拖航合同一般被认为是一种独立的合同,与海上运输合同有所区别。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合同标的不同:海上运输合同的标的是运送货物,货物装于船舶上,而海上拖航合同的标的是被拖物,它与拖船通过索具或其他特定装置连接。
2、责任范围不同:海上运输合同中,承运人负责货物的装船、搬移、运输、保管等,而海上拖航合同中,承拖方只负责提供拖力,对被拖物视为一个整体承担过失或不完全过失的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