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6-07
惩罚性赔偿不是独立的请求权,其适用时必须依附于补偿性损害赔偿,即只有在构成补偿性赔偿的前提下,当事人才能提起请求惩罚性赔偿。
惩罚性赔偿制度主要针对不法行为和违反诚实信用原则的行为而加以适用的。它虽然是以实际损害的发生为适用前提,但不以实际损害为适用的主要条件。惩罚性赔偿的适用是因为行为人有过错,这是对行为人实施惩罚性赔偿的重要依据。尽管补偿性赔偿可以对加害人强加一定的经济负担并体现相应的惩罚,但由于补偿性赔偿的主要功能在于补偿,它的惩罚作用极为有限,而惩罚性赔偿可通过加重加害人的赔偿责任来制裁不法行为,有效的防止不法行为的再次发生。
随着我国房地产经济的发展和住房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房地产这种特殊的商品在公民生活消费中的地位日渐重要。目前我国房地产业正面临两个互相矛盾又互相关联的问题:一方面是商品房销售不畅,大量商品房积压,直接影响了住房制度改革的深化,制约了国民经济持续增长目标的实现;另一方面是房地产消费者权益的保护亟待完善,在最近的一、两年中,消费者对房地产消费投诉的案件逐渐增多起来,成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新课题。民事赔偿内容的主要是《民法通则》和《合同法》,而在法律条文中明确规定了双倍赔偿的只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第49条,但由于该法没有明确规定商品房属于其调整范围内,所以在司法实践中关于商品房的纠纷是否适用双倍赔偿一直有较大的争议,也出现过一些差异较大的结果。这类案件在调解时,开发商大都不予支持和配合,迫使消费者只好走司法途径。而开发商更乐意走司法途径解决,因为一旦进入诉讼,消费者无论在提供证据上,还是在财力、时间上,都显得十分脆弱。直至《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的出台,这种情况才有所改观。
与此相关的法律规定主要有《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合同法》和《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
《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四十九条规定:经营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应当按照消费者的要求增加赔偿其受到的损失,增加赔偿的金额为消费者购买商品的价款或者接受服务的费用的一倍。
《合同法》第一百一十三条 第二款规定:经营者对消费者提供商品或者服务有欺诈行为的,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八条 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商品房买卖合同目的不能实现的,无法取得房屋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解除合同、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未告知买受人又将该房屋抵押给第三人;
(二)商品房买卖合同订立后,出卖人又将该房屋出卖给第三人。
第九条 出卖人订立商品房买卖合同时,具有下列情形之一,导致合同无效或者被撤销、解除的,买受人可以请求返还已付购房款及利息、赔偿损失,并可以请求出卖人承担不超过已付购房款一倍的赔偿责任:
(一)故意隐瞒没有取得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的事实或者提供虚假商品房预售许可证明;
(二)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抵押的事实;
(三)故意隐瞒所售房屋已经出卖给第三人或者为拆迁补偿安置房屋的事实。
尤其是《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商品房买卖合同纠纷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该解释在维护当事人平等的原则下,更注重保护了处于弱势地位的购房者的合法权益,明确规定了在买卖合同中处于优势的开发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有效的遏制了一些开发商利用现有法律和合同的漏洞而给购房者造成的“合法”侵害,为购房者和开发商打官司提供了行之有效的法律依据,更主要的是能够约束开发商的违约欺诈行为。
通过对以上相关法律规定的分析,可以看到,相关法律、司法解释已明确了适用惩罚性赔偿的具体情形,在法律实践中,应当严格依照规定的适用条件执行,明确在买卖合同中处于优势的开发商应承担的法律责任,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制裁和遏制开发商的欺诈、摈弃信用的行为,才能有效的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进而促进社会诚信体系的健全和和谐社会的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