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2-12
破产制度是一种法律制度,用于解决债务人无法偿还债务或资不抵债的情况。债权人或债务人可以向法院申请破产,并按照破产程序偿还债务。狭义的破产制度指的是破产清算制度,而广义的破产制度还包括重整与和解制度。
员工身份置换是指通过给予经济补偿,将原本稳定的工作变为劳动合同,从而打破员工对企业的依赖,解除国有企业对员工的无限责任。根据《国务院办公厅转发国资委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实施意见的通知》(国办发【2005】60号)的规定,国有企业在改制前应与投资者明确相关责任,并制定职工安置方案。职工安置方案必须经过职工代表大会或职工大会审议通过,并及时向广大职工群众公布。职工安置方案的内容包括企业的人员状况及分流安置意见、劳动合同的变更、解除及重新签订办法、解除劳动合同职工的经济补偿金支付办法、社会保险关系接续、拖欠职工工资和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处理办法等。
实现企业员工身份置换是市场化配置劳动力资源、实现劳动力自由流动以及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轻装进入市场的重要条件。
买断工龄是国有企业改革初期用于安置富余人员的一种办法。根据员工在企业的工作年限、工资水平、工作岗位等条件,结合企业实际情况,经企业与员工双方协商,报有关部门批准,企业一次性支付给员工一定数额的货币,解除企业和富余员工之间的劳动关系,将员工推向社会。然而,买断工龄违反劳动法,并且《关于出售国有小型企业中若干问题意见的通知》也明确指出,不得在企业出售中终止职工社会保险关系,不得通过买断工龄或提前退休将职工推向社会。
因此,在国企改制过程中,必须严格按照《劳动法》、《劳动合同法》等法律法规处理职工安置问题,严禁推行或变相推行买断工龄。对于企业富余人员,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按照法定标准给予经济补偿,切实维护职工的合法权益。
实践中存在多种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方式,包括货币补偿、股权补偿和债券补偿等。现金支付方式是指在转换企业员工身份时一次性以货币形式补偿员工;股权支付方式是指将应付给员工的补偿金转为职工对改制后企业所享有的股权;债权支付方式是指将应付给职工的经济补偿金转化为职工对企业的债权,并通过合同进行偿还。选择不同的支付方式决定了相应的利益调整方式,具体选择取决于职工意愿、企业财务状况、资本结构和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
根据《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第十五条的规定,对于进入改制为非国有法人控股企业的富余人员,原主体企业应依法解除劳动合同,并支付经济补偿金。职工个人所得的经济补偿金可以在自愿的基础上转为改制企业的等价股权或债权。
根据《关于国有大中型企业主辅分离辅业改制分流安置富余人员的实施办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改制企业对所欠原主体企业的债务应制定切实可行的还款计划,并按期偿还。原主体企业应按规定妥善处理拖欠职工的集资款、工资、医药费和欠缴社会保险费等债务问题。
此外,《关于进一步规范国有企业改制工作的实施意见》(国办发【2005】60号)第四条第五款规定,企业改制时,对于确认的拖欠职工工资、集资款、医疗费、职工住房公积金以及企业欠缴社会保险费,原则上应一次性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