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2-08
目前,住宅小区地下车库的权属问题已成为小区业主与开发商之间的矛盾焦点。地下车库的权属不明确是问题的主要原因。根据现代建筑物区分所有权理论,结合个人学习和工作实践,本文对地下车库的权属状况进行了分析,并与同行进行交流。
目前,居住小区地下车库的权属状况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种形式: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开发商所有,开发商可以销售或出租;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所在小区的全体业主共有,开发商不能销售或出租;地下人防车库的所有权归国家所有,开发商有使用权和收益权。在理论界和房地产管理部门中,对地下车库的权属界定问题存在差异,导致居住小区业主与开发商在地下车库的权属上产生纠纷。
业主认为地下车库应归全体业主所有,主要有两个理由。首先,开发商已将车库的投资成本分摊到业主所付的房款中,因此认为车库的所有权应归全体业主所有。其次,地下车库作为房屋的附属物,应随房屋的所有权转移而转移。
开发商认为地下车库是自己投资建造的,根据物权法第三十条的规定,合法建造应属于原始取得的一种方式,因此开发商拥有地下车库的初始产权。此外,开发商还拥有地下车库的产权证明。
上述观点都有失偏颇。在《物权法》出台之前,我国的立法尚未对地下车库的权属及性质作出专门规定。《城市房地产管理法》等法律法规虽对小区配套设施予以规定,但未明确地下车库是否属于居住小区公共配套设施。《物权法》第七十四条规定了地下车库的归属方式,但在实际意义上讲,该条规定概念模糊,没有明确地下车库所有权的归属。因此,根据现行法律原则和制度,我们只能推断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属,并且认为鼓励开发商建造地下车库并允许其拥有产权是合理的。
地下车库是指开发商利用地下空间建造的隶属于整个小区的附属建筑物,用于存放车辆。根据墙壁作为分割物,地下车库具有明确的四至范围,具备独立的出入口,具有独立性和特定性。因此,地下车库具备成为所有权客体的物理特征,应该能成为所有权的客体,并且可以设立独立的产权。
基于以上事实,我们认为国家法律应规定地下车库可以成为独立的所有权客体,并允许政府为地下车库颁发单独的产权证明。例如,北京市国土资源和房屋管理局规定,销售的室内机动车停车位可以单独核发房屋所有权证,也可以与购买的商品房合并核发房屋所有权证。
然而,地下车库的权利归属是否属于开发商所有并不是一概而论的。我们认为应该区别对待,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情况:
第一种情况是经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层高在2.2米以上的半地下、地下车库。当事人(开发商)可以通过出售、附赠或出租等方式约定所有权归属,并核发房屋权属证书。对于层高不超过2.2米的车库,可以在主房的权属证书上一并标注,地下车库的产权归开发商所有。
第二种情况是未经规划、建设行政主管部门批准建设或不在建筑物容积率范围内的地下车库。这种车库不属于合法建造,也未参与建设用地面积分摊,属于非完整权能的财产权利。因此,其权利归属应依附于小区合法建造并已计算建筑容积率的建筑物之上。这意味着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全体业主共有,但暂不进行产权登记和颁发房屋权属证书。
第三种情况是按比例配建的地下人防车库。由于涉及的法律关系复杂,争议较多,需要根据相关法律法规进行具体分析。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防空法》等法律规定,人防设施属于国家财产,投资者(开发商)只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
我国目前的立法关于地下车库的权属及性质规定相对滞后,导致房地产行政管理部门、开发商和业主之间不断发生纠纷。为此,我们建议采取以下措施进行完善:
首先,在规划建造上要有前瞻性。城市规划设计部门应根据城市汽车保有量与人口比例以及小区业主需求等因素,规划时考虑满足小区业主的停车需求。对于按规划要求建成的地下车库,其所有权归开发商所有,但应优先满足业主的需求。如果地下车库无法满足业主的停车需求,可以利用小区其他场所的停车设施,如公共道路或其他场地划定的车位,这些车位的产权应归全体业主所有。
其次,应完善立法。由于现行法律对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属没有明确规定,各地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明确地下车库的归属,并保护小区业主和开发商的合法权益。
最后,建立相应的配套制度。对于开发商初始取得的地下车库,出售时应优先满足小区业主的需求。地下车库所在位置是居住小区,应优先为居民提供停车便利,不允许开发商将车库卖给非小区业主,其流转应限于本小区业主之间。对于由开发商独立投资建设利用地下人防工程改造的车库,可以根据法律原则确定权利归属,并明确允许其买卖。
综上所述,我们应积极探讨并分析居住小区地下车库的所有权归属,以解决持续存在的车库权属纠纷。我们的探讨可能存在不足之处,欢迎同行批评指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