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8-01
根据我国物权法规定,当涉及房产证等不动产权证发生争议时,当事人应选择行政诉讼还是民事诉讼来行使自己的权利。根据物权法规定,不动产物权的设立、变更、转让和消灭必须经过合法登记才能产生法律效力,除非法律另有规定。不动产登记簿是权属和内容的根据,不动产权属证书是权利人享有不动产物权的证明。
因此,产权登记是不动产物权变动生效的必要条件,登记行为由行政机构根据职权进行。目前,产权登记主要是对申请人提交的书面材料进行形式审查,不能排除登记内容与真实权利归属存在偏差的情况。
根据物权法解释(一)第一条和第二条的规定,对于不动产权属争议以及作为不动产物权登记基础的买卖、赠与、抵押等产生争议的情况,当事人提起民事诉讼时,法院应予受理,除非当事人已在行政诉讼中申请一并解决上述民事争议,且人民法院已一并审理。当事人如果能提供证据证明不动产登记簿的记载与真实权利状态不符,并且能证明自己是该不动产物权的真实权利人,并请求确认自己享有该物权,法院应予支持。
根据这项规定,如果当事人想要确认争议的不动产归属或者不动产权利的产生、变更、消灭的原因,应提起民事诉讼。李-强与弟弟之间的纠纷属于这种类型。
如果政府登记错误,应提起行政诉讼。如果当事人的目的仅仅是要确认不动产的产权登记行为本身违法,例如登记机构无正当理由拒绝办理登记、登记内容与对应证明材料不相符、依据被认定为无效或违法的证明材料办理的登记等,就应当提起行政诉讼。
根据物权法解释(一)对于房屋权属登记争议的规定,简而言之就是:如果房屋权属有争议,应提起民事诉讼;如果权属无争议,只是认为登记行为违法,应提起行政诉讼。